孩子们多半是没有“心病”的,生“病”的是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少案例可以令人深思,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家长们反思自己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去责怪孩子或者网络本身,这样本来就是一个偏面的思路。
网吧哭求儿子不回头
一大早就从蔡甸赶到现场的杨女士,在等了一个小时后,终于坐到了咨询桌上。说到还在网吧里“打拼”的儿子,她几度落泪失声。“孩子还很小时,我和丈夫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常常争吵厮打,一闹起来就顾不得孩子是否在身边了。”杨女士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夫妻二人都不顾家,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偶尔的管教,也是对孩子打骂一通。孩子大一点,就开始去网吧,次数越来越频繁,直到发展到夜宿网吧。
原本成绩还不错的孩子沉迷于网络后,成绩跳水,现在所有的功课都不及格。说到几天前,自己在网吧对着孩子哭诉,希望孩子回头,孩子却充耳不闻,对着电脑中的网游傻笑时,杨女士又很无奈。
网络成了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这话一点也不错。这是一个典型的有创伤的家庭,家长将自己的创伤、高焦虑心理,通过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转嫁给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感觉不到关心,有的只是痛苦,人的趋利避害性,让孩子开始寻找精神避难所,而网络成就了他。
改变教育方式和思路
拯救网瘾少年,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家长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需要寻求专业的指导,想通过几次谈话解决问题根本不可能。网瘾少年给家庭教育的警示够多了: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别用简单粗暴的教育将孩子撵出门。
网瘾问题是伴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何去正确引导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一味的这怪网络的发展毒害了未成年人的心灵。相关部门包括社会更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用政策遏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