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难想象,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担纲此次重大任务的,是一批年轻的“老同志”。
“嫦娥”奔月,完美起航。很难想象,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担纲此次重大任务的,是一批年轻的“老同志”。近日,记者在北京飞控中心,走近这个年轻群体。
陈翔,31岁,在嫦娥三号任务中担任型号副主任设计师。这个长了一张娃娃脸、颇有些书生气的年轻人,2003年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已经在航天战线工作了10个年头,并参加了神舟五号以来的8次航天飞控任务。他在采访中笑称自己“是老同志了”。
这位“老同志”不简单。在嫦娥二号任务中,正在值班的陈翔通过监测数据发现,卫星上的一个设备状态异常。他敏锐地意识到,如不果断处置,任务将无法正常完成。陈翔一边汇报情况,一边冷静地组织调整方案,重新设计了测试程序,不到1小时,警报解除了。
北京飞控中心党委书记林玉南说,像陈翔这样在任务中快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这次嫦娥三号任务中,北京飞控中心的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而主任设计师的平均年龄是33岁,如27岁的戴堃,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调度员了。
嫦娥三号任务将首次实施落月,北京飞控中心将对月球车进行遥操作控制,总体室博士后邢锦江开发的飞控协同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作为中心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他的成长经历颇具传奇色彩,3年前作为人才被引进中心,直接参与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因在任务中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
飞控一线关键岗位上的“80后”主任设计师于天一,在8次重大航天任务中保持了遥控发令零失误,他的徒弟费江涛也成为了遥控发令领域的主力。嫦娥三号任务主任设计师赵凤才,毕业不满2年就已成为核心岗技术骨干,他在历次重大任务中制定的飞行控制方案,提高了飞行控制的安全可靠性。
北京飞控中心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年人力,3年人手,5年人才,10年人物”,良好的人才环境有目共睹。
总体室高级工程师江玲在拿到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证书后,中心为她报销了全部学费。类似这样的政策鼓励了大批年轻人进一步学习深造,2011年以来,已有30多名骨干完成了在职培训。
“中国航天,后继有人。”林玉南说,经过17年磨砺,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实现新老更替,成为了航天飞控的中坚力量。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