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论爱迪生和特斯拉的直流交流电之争

2013-12-2不详佚名
展。最终,通过一系列购并,Insull在1907年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Commonwealth Edison Co。现代电力市场,模样初具。

还是1907年,经济危机爆发,Westinghouse无力应对,最终被摩根买下,摩根笑到了最后。

亨利・福特

另一个在1893年走进视野的,是在那一年成为GE总工程师的亨利・福特。

福特是爱迪生的崇拜者。从很大程度上,福特也是爱迪生式的天才人物。他也是工程师出身,控制狂人,关注于产品远胜于商业经营,认为好的产品本身胜于一切:你想要什么颜色的车我们都有,只要是黑色的。

福特把生产过程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几个革命性的创意前所未有的推进了美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比如流水线生产,招聘面试。在这些创意的后面,都是福特式的控制欲。比如在招聘上,人力资源部,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社区领袖,来自主面试。但同时,对于任何岗位负责人,福特不仅要面试工人,还要面试他的妻子。对于被录用的工人,福特还要派人定期去家里检查,看工人是否按美国人的标准来生活。

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里那个在大银幕上时时监视工人工作的老板,就是以福特为原型。但说起来,卓别林也是福特一样的天才,在和体系苦斗。卓别林所对抗的体系,是好莱坞的片场体制。而福特所对抗的,是天才经理人Alfred P Sloan所执掌的GM。

对于福特,他的控制欲,对产品本身的迷恋,让他不愿选择像GM那样去上市融资,去用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车型来讨好消费者,去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追逐大家的钱包。但是,现代企业,就算你是一个以普通人的消费品为中心的产品制造商,也不可能只以好产品独善其身了。现代市场把金融,生产,文化,时尚,与消费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了。一个现代大企业,必须要能解决好一个复杂的融资,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这都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所以,不出意外的,福特在1920年代,被GM反超,自己则陷入危机。福特真正转运,则要等到亨利・福特二世在二战后接管福特。与他爷爷最大的不同,就是亨利・福特二世不是一个工程师,而是一个现代管理者。他不仅从GM挖来了几名重要的高管,还从美国空军管理科学运营部拉来了以Robert S. McNamara为首的Whiz kids,成就了福特的复兴。

天才与体系

总结一下,交流电和直流电之战,是天才与体系的对抗,结果是,体系胜出,管理为王。

整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商业模式,在这样一次次的对抗中,完成了从创业者模式主导向管理者模式主导的转变。任何一个企业,在成长壮大的同时,都必须完成这个从打造产品到打造生态环境的转变。

这个以管理为中心的模式,直到二战后的60-70年代,才开始呈现出败相。(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或许是Robert S. McNamara担任国防国长时,美国开始陷入越战泥潭。)

以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在商业开发上,远比创业型企业保守。它们更强调稳定的运营,稳定的回报。这就让企业更倾向于挖掘自身程序上的潜力,消除冗余,以提升利润空间。在产品开发上,它们更喜欢于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快速的小更新,以延长既有专利,维持技术优势。而在突破性新技术上,更愿意通过购并新锐创业小公司,或选择跟风生产这样相对安全的模式。

从本质上,这就是在创造性与效率上的一种妥协。当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技术不停的突飞猛进时,高效的公司以其稳健性,更容易在这场战斗中胜出。但是当对效率的无休止追求变成对个性的过度压抑时,就开始成为羁绊了。

在80年代开始的信息产业革命里,我们就看到了投资人,管理者,与天才工程师之间,开始一轮新的再平衡。他们试图在创业型科技公司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完成这种向现代管理体系的转型,又让员工感到公司依然保有充满朝气的企业文化,在向公司注入资金指引其发展方向时,又不想过多拿去创业者对公司的控制,希望保持这些明星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创新精神,不让公司过早失去其创造力。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