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阿里巴巴为什么做来往?移动社交的战略性防御

2013-9-23天下网商佚名
:阿里巴巴为什么做来往?移动社交的战略性防御

来往真的要发力吗?放在云OS下面,向陆兆禧直接汇报,还不如直接成立事业部,抓紧时间干?!如果是战略性防御,结果就是内部oa产品,之前网易、新浪都有类似产品,反正都开发了,自己用用吧。不过,易信和来往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清晰了产品的差异性,特别是微信张小龙在一些插件的理解上,绝对是惊为天人,如摇一摇,扫一扫。这个世界,他是第一个懂移动社交的,并看到了未来。

来往

都有微信了,为什么还要做个来往?

阿里巴巴都投资新浪微博了,为什么还要做个来往?

阿里巴巴都投资陌陌了,为什么还要做个来往?

阿里巴巴都有旺信了,为什么还要做个来往?

阿里巴巴都有微淘了,为什么还要做个来往?

对于阿里自产的社交产品来往,来自阿里内部的反对声音比外界还要直接、猛烈,甚至一些阿里员工调侃道:“阿里目前做得最好的社交产品是阿里内网、阿里味。”

来往负责人邹孟睿对记者称:“这正说明来往获得了真正的关注,对理清产品思路也非常有用,只要是靠谱建议,来往都会采纳。”

在过去基本两年时间里,来往基本处于默不作声的状态,直到8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在阿里内网发了一则悬赏帖,鼓励阿里员工推广自家出品的社交工具“来往”,哪位员工吸引的活跃用户最多,将奖励10万元(税后)。

在过去的两年里,来往主要在阿里集团内部测试,根据阿里员工反馈不断更新迭代,寻找产品思路,也经历了从纯分享到聊天加分享,从Web端转移到移动端,错了改,再错再改,才确定来往到底做什么,该怎么走的过程。

如今产品形态、产品功能基本成型,来往可以对外公开亮相了,陆兆禧的悬赏贴也算是给来往先热热身。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关于来往,外界还会有诸多“阿里没有社交基因”、“阿里摆脱不掉买卖关系”、“阿里社交产品换汤不换药”等等评价,来往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是一个只能靠产品说话的过程。

来往是怎么来的?

相较于米聊、微信,来往出现的时间并不晚,而是前后相继出现的。

两年前也就是2011年还是Facebook和Google+、人人网的时代,当时米聊正在蓄势待发,微信在腾讯内部也还只是一个新孵化业务,来往也已开始在阿里内部孵化。

据来往创始员工之一Jerry回忆,当时马云、陆兆禧分别在集团不同场合多次讲过,阿里可不可以找个小团队做个纯粹的社交产品出来,Andy(李昂,阿里集团信息平台事业部)也认为阿里做一款社交产品的时机也已成熟。来自于阿里巴巴国际事业部的Jerry和几个同事也有兴趣组个小团队,开发一个基于Web端的SNS产品,来往就这样诞生了。

满足社交需求是产品方向,那么具体选择什么产品形态来实现呢?

当时以“Share分享”为主的Facebook、Google+正火,所以来往选择了类似Google+的产品形态,为此还收购了一家叫Shark的技术公司。

在尝试过程中,来往团队发现以分享为主的Facebook的产品形态并不适合复制到中国,欧美大众的社交需求是以“晒”为主,原创性内容非常多,而中国社交需求主要是聊天,在内容上以“转发”为主,因为分享频率有限,用户黏性不高,这也是开心网、人人网会迅速衰落的真正原因,而以满足聊天需求的IM为代表的移动社交产品开始涌现。

在2012年5月份,来自腾讯的邹孟睿加入来往,开始对来往的产品形态和产品功能进行梳理。

在社交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来往开始逐渐确定从Web端类Google+转向以移动端为主,聊天功能更强的IM。

尽管来往目前被归在阿里25个事业部的云OS下面,不过邹孟睿直接向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汇报,未来不排除成立独立事业部的可能,这也足以说明阿里想做社交产品的决心。

据了解,陆兆禧是来往的重度资深用户,从来往Web端一上线到现在的APP版,老陆(陆兆禧)都是铁杆用户,经常第一时间给到新版本的使用反馈。

来往是什么?

在过去的两年里,来往的确出现过多次产品形态摇摆,但是社交产品的方向一直没变。

在邹孟睿加入之后的一年里,来往团队通过产品多次反复梳理,最终确定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把产品形态定为IM,产品功能集中在聊天+分享上,产品关键词围绕“熟人”、“移动”、“生活化”来做。

所谓“熟人关系”是指阿里集团现有业务线都是基于交易的买卖关系,没有社交关系、熟人关系。

从阿里已经布局的社交产品来看,旺旺、旺信分别在Web端和移动端把买家卖家关系的沟通体验做得够好,陌陌做的是陌生人关系,所以来往在产品形态、功能上都围绕熟人关系来做,别的关系就不再碰,以熟人关系为主的手机通讯录将是功能重点,而像微信的“摇一摇”、“扫一扫”、“附近的人”这些围绕陌生人关系来做的功能就不会有。

所谓“移动”是指来往主要做基于手机移动端的APP,Web端仍保留,但作为辅助,简单来说,来往更重要的任务是为阿里争取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所谓“生活化”就是来往满足生活化场景中社交需求。既然来往定位熟人关系,那么除了分享、聊天,发生在熟人之间的AA制小额支付、音乐分享这些需求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来往以IM的形式得到解决。

扎堆是来往一个独有功能,idea来自于来往团队的“组团吃饭”。扎堆形式介于“话题”和“圈子”之间,用户被朋友正在讨论的话题吸引,然后加入讨论,参与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话题也被越来越多的朋友们看到,分享和聊天的功能都实现了,实现形式也更多样灵活。

做来往的过程,来往团队发现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思考来往与电商的关系或者说跟阿里各个业务块的关系。

尽管作为阿里自家产品,来往团队一开始却非常排斥与电商元素有任何关联,甚至觉得只要一关联,社交就不纯粹了,跟阿里的任何业务也不会搭边。

在逐渐了解阿里这家公司之后,邹孟睿也发现,淘宝用户除了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同样也有很强的社交需求。比如像自己这样的数码发烧友在淘宝消费之后,产品怎么玩,怎么玩出花样,跟同好者有很强的交流欲望,很需要有一款社交产品来交流。

在现实情景中,用户的聊天需求和消费需求是经常交叉融合于日常生活场景之中,而不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分割界限。经常会出现的情景就是:聊着聊着天可能就会去买个东西,买完之后听首歌,收到货后,又想凑到一起交流一番。在这一系列真实需求背后,你可能既要开着来往,又开着淘宝、旺信、还开着虾米,这些都是在阿里各业务产品来完成的。

注意到这一点,来往开始转变思路,也就是说作为社交产品,来往跟阿里的很多业务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宜疏不宜堵。

目前来往账号已经跟淘宝账号打通,就是尝试之一。如果来往未来能在满足用户社交需求又尊重用户意愿的前提下,还能把满足熟人社交的阿里业务融合进来,无缝衔接在一起也不是不无可能。

从微信最新一次的改版来看,微信开始支持微支付、支持易迅商品购买,腾讯也已经开始把旗下的财付通以及电商等业务绑上。

当然,来往怎么更好地满足社交需求又不至于被其他需求冲击,要从产品功能实现上动脑筋。

邹孟睿称,像阿里的其他产品比如微淘、爱淘都开始尝试“订阅”的方式来实现满足有需求的用户,又不打扰无需求的用户,这都是来往可以借鉴的。

来往要往哪里去?

所有的产品从0到1这个过程都很难,如履薄冰,第一步很难,想破冰也很难,如果有个点没抓住就有可能没起来,来往如此,微信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只不过经历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不同。

在还没有社交基因的阿里,来往跟米聊等其他IM产品一样都是第一代创业,而微信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站在QQ上的肩膀上,属于富二代创业的成功。

微信一开始也没有多少用户,用户量

本文来源:天下网商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