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项举措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由于和一些供应商达成了深入的合作关系,联想的采购周期就会比较短,“比如正常情况是提前八周下订单,但我们可能只要六周。甚至如果达到了五周,再加上一周的生产、制造和物流就是六周。而别的采用代工的厂商,假设它的制造效率跟我一样,也至少要九周。对于一个生命周期只有半年的产品来说,这三周真的很关键。”关伟说。
而且手机由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要远比PC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做千元智能机,联想却能够盈利的原因所在。
三星也是高度渗入产业链,他们能自己控制的手机元器件超过了总数的60%。关伟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面临一个新技术,当我们还在考虑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时,三星可能一个指令下去就直接开始做了,这肯定比我们快。”
在中低端机型上,反应速度上的差距还没有那么明显。因为联想在合作伙伴上的政策使它往往成为元器件厂商首发的第一选择,2011年的A60就是第一款采用联发科MT6573芯片的产品,这是联发科重整旗鼓的第一枪,也正是因为这款产品的成功,之后联想就自然进入了联发科的第一阵营中。
英特尔也同样如此,去年推出的K800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款成功的产品。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联想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英特尔手机芯片的国内厂商。所以,英特尔投桃报李,把第一款双核芯片放在了K900上。
这多少弥补了联想与三星的差距,针对那些中型的元器件厂商,联想会提前出钱让他们去做。“比如我们会先给50万美金,但是我们的要求是产品出来之后的前三个月不能供给别人,三个月之后你随便。”很多厂商发现,三星和联想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于是,开始纷纷倒戈。
这使得联想在成本控制上更加游刃有余,根据供应链所做出的产品销售预期准确率能达到70%。采购也越来越流程化,现在其实联想的采购只用看两到三个月,每年的三、四月份,他们都会确定当年的采购策略。“我会有一个列表,液晶屏3.5寸的要多少,4寸的要多少……我的采购人员就会向我汇报每个元器件有哪几家合作伙伴来供应,第一个供应商是谁,第二个供应商是谁。”关伟称。
但现在,他们做的事情要远远比之前复杂。橙色版的K900刚刚上市,但如何保证在金属上喷的漆不会掉成了一个大问题,这甚至会影响到供货的速度。“这样的问题在高端机应该会时常碰到。”
刘军在今年5月立下了“军令状”:两年之内在中国超过三星。中低端机型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白热化,与华为、中兴和酷派的缠斗很难再给联想带来多少市场份额增量,所以,这就意味着联想要去抢三星的份额。
“K900如果没有达到预期,那么我们还会推出下一波。”陈旭东说。总之,联想上下都明白,攻不下“3000元”,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