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有很多名言段子,都是来自于各种专家,然后被微博网友各种发挥。最近有个造句游戏有点意思,“既然…就该”,版权所有的逻辑原句是“既然短信收费,微信就该收费”。微信收费传言确实是近期网络热议的话题。
短信和微信是一回事吗?的确,两者都可以发送信息;但微信还有语音、图片、视频乃至社交圈分享的功能。简单的说,短信是传统功能手机的功能,而微信则是智能手机的功能,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
微信收费传言确实是近期网络热议的话题。
但就收费问题而言,这只是两者表层的区别,深层的差别是在运营商。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短信可以给运营商带来营收,而微信走的是网络流量,在数据套餐内无法给运营商带来收入,反而会显著冲击运营商原有的短信、彩信以及通话业务,还会占据运营商的网络流量。
这个道理简单易懂,用户日益通过微信进行联络,运营商自然就会流失短信与通话服务营收。鉴于微信已经超过3亿,想一想,运营商蒙受损失要求用户付费好像有点合情合理。但等一等,运营商的损失就该通过向用户收费来弥补?不妨抛开中国特色,来看看美国市场的情况。
每天20亿条信息
苹果在2011年推出了iMessage功能,允许苹果用户在电脑、平板以及手机之间发送短信,计入网络流量不通过运营商收费。按照今年1月的最近数据,目前iMessage用户每天发送信息20亿条。鉴于iMessage还可以发送图片和视频,这意味着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收入减少了20亿条。
实际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通讯功能向网络转移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除了iMessage这样的免费短信,还有WhatsApp、KiK这样的“原版微信”。WhatsApp比较低调,但在2011年底时每日信息发送量就达到了10亿条,如今他们的用户量已经达到了近4亿,相信这个数字应该有大幅增长。
这只是移动互联网冲击运营商的短信与彩信业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Google Voice、Skype、Viber、Rabtel等移动互联网通话应用也不断出现,用廉价甚至免费的通话替代了传统的拨打电话。只要有智能手机,只要有网络流量,运营商传统的短信及通话,消费者完全都可以不要。
以“业界良心"谷歌的Google Voice为例,美国与加拿大境内短信与通话都是完全免费的,而从美国拨打国际长途到中国,每分钟才2美分,还不到人民币1毛3。而美国最大运营商AT&T的手机如果办理每月4美元的国际长途套餐,拨打到中国则是每分钟0.15-0.18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元左右,是Google Voice的7-9倍。如果不办理国际套餐直接拨打,那么每分钟资费是3.49-3.52美元,是谷歌资费的175倍!
如今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民众简直比中国人还知道省钱。在我身边的美国智能手机个人用户中,很少有人会直接用手机拨打国际长途,而大多会通过各种应用来拨打。
潮流难以逆转
前年年底,美国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Mavenir Systems委托英国独立调查机构Mobile Squared,对全球31个最大的移动运营商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超过三成的运营商都表示网络通信软件导致他们通话和短信收入下滑,更有四分之三的运营商对未来移动应用带来的冲击感到担忧。
调查显示,32.3%的运营商表示自己的通讯流量(包括短信、视频和语音通话)因为网络通信应用下降11%-20%;而有20%的运营商甚至预计未来5-10年他们的通讯流量会因此萎缩31%-40%。
上面的数据只是说明,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同样给美国运营商带来了巨大冲击,严重影响到了他们传统的短信与通话业务营收。那么美国的运营商和行业专家们为什么不提出,既然短信和通话收费,那么WhatsApp、iMessage以及Google Voice就该收费呢?
WhatsApp的联合创始人布莱恩·埃克顿(Brian Acton)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类通信应用的兴起会引领数据套餐的热潮,而作为数据套餐业务的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实际上也是从中获利的,这一切都是与数据有关。他由此认为,WhatsApp不是短信的杀手。
为了使用iMessage和WhatsApp,消费者就必须选择每月数十美元的数据套餐,智能手机用户每月所需的数据量远远超过功能手机,运营商可以在这方面获得大量营收。另一方面,美国消费者更喜欢从运营商处购买合约智能手机,在两年的合约套餐中,运营商获得的整体收入会超过因为各种应用损失的财源。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电信市场属于竞争激烈的自由市场,如果有运营商敢于提出对iMessage和WhatsApp收费,可能面对的除了监管部门的审查外,还有群情激昂的集体诉讼,逐利如血的律师们也会非常乐意代理此类诉讼,从运营商身上狠狠敲上一笔。此外,智能手机用户的流失将是运营商最为害怕的局面。
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运营商扮演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通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网络服务提供商。他们更像是智能手机经销商和网络水管。无论运营商是否愿意,这股潮流大势都已无可逆转,只有顺应潮流转型自己的定位,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
付费该是腾讯
再回到中国市场,同样的移动互联网潮流冲击着传统的运营商,微信、私信等应用侵蚀了他们的传统业务收入。只是运营商和行业专家们从传统的电信思维出发,提出了著名的“既然……就该”论断。
再退一步,如果因为市场特色,微信真的要被收费,那么付费的也该是腾讯。欧洲宽带运营商也曾提出,由于用户使用谷歌YouTube等服务占据了过大的网络流量,因此谷歌等网络内容提供商应当支付额外的费用。但国外运营商必须遵守“网络中立性”原则,网络运营商不得通过调整网络配置区别对待网络服务,需要平等对待所有使用网络的用户。
微信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为成功的产品,如果因为运营商就微信向用户收费,导致用户选择米聊等同类应用,那么腾讯的移动战略将遭受严重打击。鉴于微信商业化刚刚起步,腾讯无法承受微信因为用户付费带来的损失,舍小取大,向运营商支付“买路钱”的的也该是腾讯。
如果运营商真的向中国微信用户收费,那么可以说是“特别的费,给特别的你”,又体现了中国市场的特色所在。
你们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