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超极本的关键元素是在保证厚度的情况下提升响应速度和续航时间,这也迫使厂商纷纷采用固态硬盘和坚固耐用的材料。但面临固态硬盘导致的成本增加,一些厂商决定放弃超极本的配置和名称,只在价格最高的产品中继续沿用这一战略。
有趣的是,虽然一些产品已经不属于超极本,但却依然使用超极本的名称。厂商已经利用了消费者对超极本的理解不够透彻,出售了一些外观与超极本相同,但价格更低的笔记本。毕竟,如果看起来像超极本,用起来也像超极本,那就可以叫“超极本”。
英特尔也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要大幅提升超极本的配置,另一方面还要让PC厂商通过超极本获得满意的利润。倘若实现平衡,英特尔便可提升整个行业的标准,训练消费者接受这些功能,并不断地展开宣传。
倘若实现不了……倘若OEM厂商因为触摸屏和WiFi芯片组会导致成本上升,而决定放弃超极本,转而开发外观类似的产品,这个品牌就将消失。或者,倘若英特尔无法继续为用户提供他们渴求的性能和功能,超极本也会被市场淘汰,很快就会沦为第二个上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