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还有预测功能。每当看到一个动作、一个姿势、一个手势或者一个表情,基于以往的经验,我们就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阿斯伯格综合症(见注4)患者可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凭直觉轻松理解这些动作的意义,我敢肯定别人和我一样受到过这样的指责,我们被指责没有注意到对方的想法是很明显的线索或信号,但是大多数人都至少领悟了这些想法中的一大部分。我们对叙述故事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或许这种热爱就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和神经学基础,所以我们能预料到故事的发展趋势。与此相似,当我们倾听一段旋律时,我们能够感觉到旋律中感情的起伏、旋律的重复及其音乐结构,根据经验,我们便对旋律的走向做出了某些预期,而事实将会证实这些预期的确与作曲家的想法或演奏家的演奏一致,或者相差无几。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指出,太多诸如此类的经历(我们的预期总能得到证实)已让我们厌倦,以致于我们开始出现排斥情绪。只有极少的音乐形式还能提起我们的兴趣,还能引起我们对音乐剧的关注,而这些音乐对于故事的叙述至关重要。
音乐对我们有如此多的作用,我们怎么能再像许多人一样说“喔,我喜欢所有的音乐”呢?对此你可能心存疑窦,可是有些音乐形式完全不同,你不可能全都喜欢的,起码你不可能始终全部喜欢。
196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了一项很少有人提及的人权,即享受安宁的权利。我想他们这么做是考虑到了某些情况,比如,你的住所附近开设了一家噪音很大的工厂或是一个射击场,再比如,你们楼下开了一间迪厅,等等。但这项权力并不表示你可以要求餐厅关掉正在播放的经典摇滚音乐,也不意味着你乘火车时有权要求邻座冲着手机大喊大叫的家伙闭嘴。虽然我们天生害怕死寂,但是我们应该有权让耳朵偶尔休息一下,体验片刻的安宁,所以,这项决议仍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主意。就人权而言,安静下来沉思片刻,整理一下思绪是相当不错的。
约翰·凯奇写了一本书——《安静》。书名有点儿讽刺意味,因为他在书中所作的大肆议论及作品结构的混乱已让他臭名昭著。他曾一度宣称安静根本不存在。有一次,为了体验真正的安静,他进入了一间消音室,消音室与一切外界声音隔绝,墙壁是专门设计的,能抑制声音的反射。可以说,消音室就是一个听觉上的死亡空间。过了一阵子,他听见了“怦怦”声和“嘶嘶”声,得知这是他自己的心跳声和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中穿流而过的声音。这些声音比他想象的要大一些,不过还好。又过了一会儿,他又听见了另一种声音,一种高音的“呜呜”声,得知这是他的神经系统发出的声音。于是,他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安静。而这件趣事也让他做出了一项决定,他决定不再将杂音拒之门外,也不再将音乐划在毫无韵律可言的噪音之外,而是接受这种种声音,用他的话来说:“声音就是声音,不是人们用来建构各种理论或者发泄情绪的工具。”这样一来,至少从理论上讲,所有的声音都成了音乐。
可如果说音乐本就存在于各种物体、各种地方,那么为什么不让音乐自行演奏呢? 如此说来,作曲家或许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让万物自由发挥吧。音乐家伯尼·克劳斯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生物交响曲”的书,描述了一个音乐的世界,这些声音全是由动物、昆虫发出的,这是一个无人之境。自我组织系统创作的音乐是指,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能创作这种音乐,又能轻易从这种音乐中脱身。约翰·凯奇认为当代的作曲家“就像能让相机为相机本身拍照的相机制造者一样”。这样说有点儿诋毁那些作曲家,至少公众是这样理解的。凯奇认为传统的音乐连同乐谱都不足以表达这世上的种种声音。万事并非皆有可能,但是大千世界又的确无奇不有。既然如此,凯奇和其他同仁都想知道音乐是否也能自行创作。
中国制造的一件小设备将这一疑问向前推动了一步。念佛机是一款音乐播放器,它将一系列安慰人心的声调随机重组,便产生了无限且不重复的旋律。制造这种念佛机的程序设计员创造了这些,不需要作曲家,也不需要任何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和演奏者都是这台机器。虽然人们很难想象有一天音乐真的能由机器创作,但这设备并不是多么精密的仪器,用于音乐“创作”的算法也都是很基本很常用的。人们可能认为许多团体流行音乐和嘻哈音乐都是机器制作的,因为这些音乐的节律相差无几,你只需要从众多已有的节奏中选取合适的,一串重组的优美旋律就成形了,所以这种产业化“创作”通常为人们所不齿,但是其机器制造的作用还是值得称赞的:它重新将音乐家推回了舞台。所有的这些发展只是让我们兜了个圆圈又回到原地:我们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认为整个世界充满着音乐。
我期待着音乐能从旋律、刚性结构、和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走向自由。为什么不呢?但是我仍然听那些遵循创作原则的音乐。听环球音乐的确不错,可我偶尔又渴望听一些简洁明了的歌,叙事的或表达某个主题的歌。我可以欣赏一部通俗电影或者读一本平淡无奇的书,但是对音乐我又相当苛刻:如果一首歌属于流行乐派,我会带着一定的期许去听。倘若一首流行歌曲没有遵循流行歌曲的规则,而是追随时下争相效仿的流行趋势,我会很容易厌烦。我喜欢听好的故事,也喜欢静静地注视着大海——我有必要从中二选一吗?
注1:声波的频率范围(0.0001Hz~10的12次方Hz以上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范围:(20~20000Hz),通常把(20000Hz~10的12次方Hz以上)的声音称为超声波,把(0.0001Hz~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注2: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注3:空气吉他手(air guitarist),就是模仿其他吉他手的样子,假装弹起吉他来的装酷游戏
注4: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又名亚斯伯格症候群或亚氏保加症,是一种主要以社会交往困难,局限而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相较于其他泛自闭症障碍,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发展。亚斯伯格症患者经常出现肢体互动障碍和语言表达方式异常等状况,但并不需要接受治疗。
Via Smithsonian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