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 王鑫 12月6日报道
亚马逊Kindle真的能让“自出版”走向主流吗?这个答案并不乐观。
自出版在一些作者心里是逃离第三方出版商,让写作自由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最好方式。其中,亚马逊Kindle被寄予众望。作者只需要上传作品并定价,就能在Kindle Store里销售。
在这个平台上也诞生了不少自出版的成功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阿曼达·霍金(Amanda Hocking),26岁的年轻女孩,2010年4月开始在亚马逊Kindle上出版自己的小说,截止到2011年3月,她的书籍销量过百万,收入超200万美元。
就在今年贝索斯致股东的信件中,他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亚马逊自出版平台Kindle Direct Publishing(简称KDP)对于作者的意义。
“通过KDP销售电子书,作者可以获得销售额的70%,但通过大型出版商,作者获得的版税仅为17.5%。”
KDP的前身是伴随2007年Kindle推出后就上线的Digital Text Platform(简称DTP),最初作者只能获取35%的收入。2010年6月,该比例上调至70%。2011年1月,DTP更名为KDP。当年,超过一千位KDP作者每月书籍销量过千,部分作者的图书销量达到数十万册,两人进入了“Kindle百万俱乐部”(Kindle Million Club)。
在写给股东的信中,贝索斯还列举了多位Kindle畅销书作者激励人心的自出版事例。
“所有作家都有机会面对读者进行写作,而无需跨越那些艰难的障碍。”“通过Kindle出版服务,我每月获得的版税超过了传统出版社给我的一年的版税。”“再没有传统出版商对我撰写的每一个细节都横加指责,这使我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作者,更多产的作者。”
看到这里,也许越来越多人开始期许“自出版”真的有一天能革新这日益僵化的传统出版业,让作者从出版社的压榨中解脱出来。可惜,在这里,贝索斯的故事并没有讲完整。
《福布斯》特约撰稿人海德恩·桑亨利(Haydn Shaughnessy)最近提供了一个他同事的案例。
“我的同事是一位业内颇有名气的作家,他最近发表了自己的第十本书。对于这本新书,他的营销预算大约是在20万美元左右。不过,随后他在营销方面又砸下了20万美元,因为他希望为自己的新书举办7场演说,而每场演说的费用大约是在3万美元左右。最后,除了自己的时间成本外,我的同事在这本新书营销方面总共投入了40万美元。”
最后,他同事的这本书依旧失败了。这反应了出版业真实的现状。虽然亚马逊等电子书平台给予了所有作者销售书籍的平台,但是,任何想要脱颖而出的书籍都要面临营销压力。在这方面,大型出版商和已经有名望的作者要比普通作者更有优势。
虽然Kindle畅销书排行榜上也不乏自出版的作者。据贝索斯在今年9月提供的数据,Kindle Top100的畅销书中,有27本是KDP书籍,但这些书籍成功的背后除了个别的作者真的是足够幸运外,更多人也是在利用各种方式来为书籍的销售做更多铺路的工作。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畅销书《磨坊河的隐士》(The Mill River Recluse)的作者陈达西(Darcie Chan)在解释自己书籍热门的原因时提到,除了有几个电子书网站做了推荐,她还委托一个网站为她写付费书评,并做了一些“便宜的网络广告”。
另外一位自出版的作者约翰勒姆为了推广自己的书籍,专门让她的朋友到和书籍内容相关的网页进行留言称赞,她自己也会在Facebook上搜索,发现合适的网站,就会去那介绍她的新书。
因此,对于作者而言,自出版和传统出版一样少不了费尽心思的营销和推广。
可惜,一切不止于此,自出版还面临一些无法逃避的问题。
美国知名推理小说家苏·格拉夫顿(Sue Grafton)在给年轻作家的建议中提到,千万不要自出版,因为这会让你更懒惰。虽然像Kindle这样的平台能够让你很容易把一本书推向了市场,但中间却缺少了专业出版社的把关,本来他们可以帮你把逻辑梳理得更清楚,让这本书阅读起来更顺畅。
作家哈里·马科斯(Harry Marks)在一篇《自出版的问题》文章结尾处写道:“作家写得越多越频繁,才能写得越好。但如果我们写得越多,却并没有意识到写得很糟糕,那我们怎么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