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关于魅族MX2手机采用的新技术的个人看法

2012-12-1魅族论坛Archon
最好干脆直接从触屏的类型和组成讲起好了(先写,图后面再配)。

早期的电容触摸屏分为两种,自感和互感,因为技术的问题,现在基本互感屏已经淘汰了,我们看到的都是自感屏。自感屏(当然互感屏也一样)需要两层透明电极,一层用来驱动,另一层用于读取,这两层电极需要正交排列,构成一个类似于被动液晶显示器一样的网状栅格。

那么,这两层电极层要怎么放呢?这牵涉到机身结构设计问题。从最简单的开始说。最简单的触屏手机设计,外面一层保护玻璃是逃不掉的,在这之后,会用光学胶贴上一个单独触屏感应层,然后把这两个一并安装到液晶屏的外面,这种设计就叫独立触摸屏。当然,独立触摸屏也有很多种构成方式,比如最早期的独立触摸屏实际上只有一层玻璃,在这个上面制作了横竖交叉的电极,一个方向连通,另一个方向用微小的导电颗粒跨接连通(记得M8触屏的反光点吗?那就是电桥),然后一起贴到外玻璃上。当时因为限于技术问题,这种电桥是不透明的,而且体积比较大,因此在强光照射下显得很明显,基本上只有第一代电容触摸机(M8、HD2、G7这一批)使用,很快就被淘汰了(后来小米手机第一代为了节约成本又一次翻出了这种屏幕,是一个特例)。在这之后,独立触摸屏开始采用PET薄膜而不是玻璃制作,结构上也从单层变成了三层,两层横竖交叠的透明电极就夹在这三层PET薄膜之间,再一并贴到面板玻璃上。后期的M8SE、M9和两代MX(M030和M031/2)都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好处是没有了电桥、触屏的可靠性增加(注意,这个可靠性和电桥没有关系),代价是透明度降低了一些,毕竟原来是一层ITO+一层玻璃,现在是2层ITO+3层PET。

独立触屏的进化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触屏和液晶屏中间的间隙,导致这样设计的机器反光比较严重,所以有一些手机干脆把液晶屏也和触屏粘在了一起,因此保护玻璃、触屏层、液晶屏变成了一个整体。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设计,依然属于独立触屏,只是去掉了空气间隙而已,代表是iPhone 4/4S与三星的Super AMOLED系列。可以注意到虽然这些机器的触屏反光度很低,但是显示的画面和外玻璃有一定的距离感,这就是因为触摸屏厚度的存在。

那么有没有办法把这一层独立的触摸屏去掉呢?当然是有的,这些技术通过种种方式把触屏电极层安排到了不同的组件之中。去掉了独立电容传感层的手机显示模块,从外到内的分层,依次是外保护玻璃、液晶屏偏振片、液晶屏滤色片、液晶屏上层玻璃、液晶层、液晶屏下层玻璃、偏振片、背光模块。这里面有很多可以放置电容触摸层的界面,而根据放置位置的不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技术:InCell、OnCell和OGS(也叫SOL/TOL)。先说OnCell。

什么是OnCell?所谓OnCell,就是把触屏电极层做在液晶显示屏的外表面。因为LCD显示屏的外表面只有一层,所以电极也只能用一层的方式排列,因此也必须像最早期的独立电容屏一样,在一个方向上打断电极,用电桥连接。

而InCell,则是把触屏电极的发射层和接受层,分别做在液晶显示屏的偏光膜/滤色片的两面,并集成在显示屏中。因为有两层的空间,所以无需电桥。

至于TOL/SOL(Sensor On Lens)/OGS(On Glass Sensor),就是把触摸电容层做在外保护玻璃的内表面上。可以看出,TOL/SOL/OGS,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本质上和OnCell没什么区别,尤其是在大家都把液晶屏和保护玻璃贴合以后,它们之间就更加没有任何区别了,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而言,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OGS/TOL/SOL的触屏是和外玻璃捆绑的,而OnCell则是和LCD捆绑。如果选择OnCell,很显然会影响到对于触屏的选择——厂家不可能提供所有类型所有规格产品的OnCell版本。而OGS/TOL/SOL则灵活得多,所以目前很多厂家选择的都是这个方案,包括MX2在内。

那么,这三种技术对于用户而言,到底有什么不同?答案是几乎没有。三种技术都去掉了独立传感器层,都可以降低厚度,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OnCell和TOL/SOL/OGS,需要用额外的电桥来实现触屏的电气完整,InCell不用。但是因为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电桥已经可以用透明材料制作,在平时使用中对用户带来的困扰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对着强光的请款下才能勉强看到,相信这也不是正常使用的状况。因此虽然有评测声称MX2的触屏能看到MX和M9所没有的反光点,但是考虑到MX2触屏的优势——更薄、透明度更高、更灵敏,这么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牺牲也就算不上损失了,何况如果不提,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发现这样的触屏网格——试问用SONY LT26/29/30手机的用户,有几个人发现自己手机的触屏上有网格点?

3、“最好的摄像头“

在发布会上,MZ公开宣称MX2采用了“最好的800万像素摄像头”,这个说法准确吗?又应该如何区判断摄像头的好坏?

一个拍摄系统,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镜头、对焦组件、滤光片、传感器、后期数字处理。

首先来看镜头。包括在镜头内的部分,除了镜片本身以外,还有光圈和防抖等。MX2的镜头是5组5片,这个在目前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了,因为高端摄像头都是这个结构。至于防抖,目前为止搭配光学防抖的手机摄像头凤毛麟角(Lumia 920是最有名的一个),MX2没有这个技术也不是很奇怪。那么目光就聚集在了光圈上,MX的光圈是f/2.2,而MX2的光圈是f/2.4。参考一下一些其他的手机:HTC One X是f/2.0,小米2代是f/2.0,三星Galaxy S III是f/2.4,苹果iPhone 4/4S/5也是f/2.4。可以看到,基本上集中在f/2.0到f/2.4之间。这个f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光圈直径和镜头焦距的比值,f就是焦距,f/2.0意味着光圈的直径是焦距的一半(f除以2.0)。因为通光量是光圈和焦距的函数,因此f/2.4的通光量要小于f/2.0,具体小多少呢?大约15%——不是很大的数字,而和f/2.2比那就更少了,这点通光量的区别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感受不到。既然如此,那为什么MX2要从f/2.2改为f/2.4呢?答案是光学素质。

大光圈的镜头虽然可以获得更大的通光量(在手机上,不论光圈多大,景深效果在一般拍摄中都体现不出来),但是由于光学性能的限制,其成像的素质也必然的会有所下降,有过单反相机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同样一颗镜头,缩小光圈都能带来画质的提升(当然不能太小),而一颗大光圈的镜头售价都十分高昂,大光圈又有上佳成像的镜头价格更是在5万以上。由于光圈越大,整个光学系统所能允许的误差就越小,因此对于一般都以手工组装摄像头的厂家而言,低于f/2.4的镜头模块,组装成成品后的良品率都会比较低,比如f/2.2的成品,一致性很难保证,而f/2.0的产品则根本无法保证,必须要一枚一枚的测试挑选(有挑的自然就有挑剩的,所以有些厂家在新产品中选择这类看起来参数很高的配件,实际上是因为这类配件有大量的次品,可以低价收购,因此可以达到看起来参数很高,实际上价格很便宜的效果,很适合忽悠不知情的用户)。也正是因此,MX2才选择了一颗f/2.4的摄像头,并且采用了全自动机器组装的工艺,保证了摄像头光学素质的一致性。

所以,iPhone系列作为手机拍照比较好的代表,一直以来都选择f/2.4的镜头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NOKIA因为多年来在摄像头上精耕细作,有着超出所有厂家的技术实力,所以可以在更大的光圈下做出足够好的画质,这样的能力其他厂家是难以望其项背的,MX2自然也在这之中。

之后是所谓的蓝玻璃。蓝玻璃是什么?准确来说,蓝玻璃是滤光片,它的作用是过滤掉入射光中不可见的红外成分,避免摄像头不正确的曝光。应用了蓝玻璃的手机摄像头并不多,目前为止比较出名的是iPhone 4S/5、OPPO X905,当然还有MX2(BOVO那个手机也用了,不过那个机器目前还在PPT状态),其他的产品用的都是传统的红外滤镜,包括MX在内。红外滤镜和蓝玻璃的区别在于,红外滤镜的工作方式是反射红外线,而蓝玻璃的工作

本文来源:魅族论坛 作者:Archon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