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式的离奇剧情再次发生在惠普身上。如果说,过去几年间惠普的董事会政变、窃听门和桃色丑闻等事件只是公司政治内斗,那么这一次,惠普不得不付出高达88亿美元的巨大商业代价。
初听上去,这是个不可思议、令人错愕的故事。
惠普去年夏天宣布以111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试图在企业应用软件市场追赶IBM等竞争对手。这项由前惠普CEO李艾科推动的收购,当时被硅谷批评代价太过昂贵,也遭到公司CFO的强烈反对,但最终仍然被董事会通过。
当时的董事会——和现在基本一致——都信赖了审计机构德勤对Autonomy的财务审核报告。作为尽职调查的一部分,惠普当时还聘请了普华永道(KPMG)对德勤的报告进行了审计,巴克莱银行等投行中介机构也参与了这项收购交易。
无论是德勤还是普华永道,都没有能够发现任何问题。直到今年4月Autonomy创始人迈克·林奇(Mike Lynch) 被辞退后,一位Autonomy领导团队的资深成员主动“爆料”,惠普通过调查才发现,Autonomy公司存在一系列可疑的会计和商业行为,导致惠普收购这家公司时的估值存在严重偏差。
由此带来的后果残酷。惠普昨日晚间宣布,在2012财年第四财季财报中记录一笔非现金商誉减值费用,该笔与Autonomy公司相关的费用价值88亿美元。而其中大部分的——超过50亿美元,与严重的会计不当行为、虚假陈述和情况披露失误有关。
这也意味着,仅仅一年时间,惠普收购Autonomy的100多亿美元已经损失八成。
尽管惠普尚未将Autonomy的行为直接定义为商业诈骗,但其具体指控已明白无误的指出了这些行为的性质。这些针对Autonomy的指控包括:
——把亏损出售的低利润硬件伪造为高利润软件销售额;
——把以上产品销售造成的损失再伪造为市场推广费用;
——隐瞒通过分销商渠道销售的软件使用许可,这些分销商把Autonomy软件和硬件或服务打包出售。这些营收全部伪造成软件销售额;
——未正确记录软件服务营收。根据会计准则,软件服务,特别是以月费形式收取的,只有在用户支付后才能入账。惠普称Autonomy在记账时把这部分收入当作软件使用许可费提前计入营收。
最新的进展是,惠普已经将其调查结果报告美国证监会(SEC)和英国欺诈重案办公室,公司CEO惠特曼表示,公司将考虑针对几个当事人采取法律行动。
Autonomy创始人迈克·林奇无疑首当其冲。
暴君、骗子还是英国的比尔盖茨
现年46岁的迈克·林奇是英国软件业的传奇人物,被视为英国的“比尔盖茨”。但如果只看外表,很难想象这个秃顶大胡子的中年男人有何特殊之处。按照英国媒体的描述,他除了爱到当地酒吧喝一杯,以及是“007”詹姆斯·邦德的超级粉丝外,几无其他癖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或许就是凭借刻意营造的神秘感,惠普前任CEO李艾科曾公开评价其为“非凡之人”。
林奇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时研究贝叶斯搜索技术,并于1996年成立Autonomy公司,向企业提供一套不同于谷歌搜索的非结构化数据智能检索方案,随后十数年,Autonomy凭借这一技术赢得了数以万计的客户,年营收达到10亿美元。
去年将公司成功卖给惠普后,林奇有喜有悲。一方面,他成功套现:原本持有Autonomy公司8%的股份,按照收购价获得了8亿多美元。但今年4月,因为Autonomy业绩陡转出现大幅下降,林奇被惠普扫地出门。
正因为出局不太体面,林奇和惠普早有积怨。面对惠普的严厉措辞,林奇迅速作出了回击。他强烈否认并认为针对他的所有指控都“站不住脚”。他认为,Autonomy过去有德勤每个季度的审计报告,并且经过了惠普严格的收购尽职调查,现在惠普指责其财务造假毫无理由。
林奇的回应让事件变成了罗生门。按照他的说法,Autonomy被惠普收购后,并入了惠普企业服务部门,而该部门接手Autonomy后,将后者产品“随意提价”高达30%,导致客户购买欲望大减,而且,销售人员如果卖惠普的软件解决方案有提成,卖Autonomy的产品却没有提成,这也导致大批原Autonomy的员工离职,以及Autonomy的业绩下降。其言外之意:Autonomy的业绩下滑根本与其无关,而是惠普官僚主义的结果。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林奇在Autonomy员工中的口碑并不佳。在允许员工对公司吐槽的知名网站Glassdoor上,充斥着Autonomy员工对林奇的愤恨。Autonomy员工对林奇的支持率也只有20%,简直是低到不能再低,要知道雅虎的短命CEO Scott thompson的员工支持率是47%,Carol Bartz的支持率是54%。Autonomy在Glassdoor网站上的整体评级是1.9星(最高评级为5星),这也意味着员工对公司非常不满。
与林奇的说法不同,Autonomy员工在网上的评论大多对惠普收购后的整合寄予希望,而对Autonomy本身吐槽不断。Glassdoor网站上对Autonomy的评价充斥着警告:“远离这公司”、“公司管理极其糟糕”。甚至内部人士直接在网上建议惠普应该“赶走现在的高管团队”。
有员工认为,Autonomy优点是有很好的技术和故事可讲,缺点则是短视、糟糕的内部CRM、缺乏客户支持和研发投入。一位匿名的销售主管声称:“Autonomy公司缺乏销售战略,每个交易都是投机式的,不管项目金额大小,管理层都不顾一切地想迅速达成交易。”这一指责与惠普的调查结果惊人的一致。
一场离奇的收购
时间倒回到2011年8月18日,当时的惠普管理者李艾科公布了惠普的业务重组计划,其中包括将以103亿美元收购软件开发商Autonomy,分拆PC业务部门,并彻底放弃webOS系统的后续开发工作。绝大多数人都将目光投向分拆PC业务和放弃WebOS系统这两件事上,Autonomy的收购计划在实施前并未被业界更多的关注。
这是一场难以理解的收购,除了李艾科本人外,包括惠普内部与外部的所有人都认为Autonomy并不值这个价格。在惠普完成对Autonomy的收购后,甲骨文公司(Oracle)CEO拉里·埃里森曾透露,林奇试图在一次电话会议中将公司卖给甲骨文,但甲骨文对这一交易不感兴趣,因为林奇狮子大开口,要价60亿美元。
去年,甲骨文发布了林奇访问时推销自己公司所使用的幻灯片,因为林奇企图否认自己曾试图将公司出售给甲骨文。甲骨文从未质疑过Autonomy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只是认为他们估值过高。不过甲骨文显然还是对林奇另眼相看了。
在被甲骨文拒绝后,林奇接到了李艾科抛来的绣球,后者的收购价为110亿美元。但李艾科的举动直接引发了惠普CFO雷斯贾克的不满。
《财富》杂志曾披露了当时的细节:雷斯贾克的反对理由是,李艾科的收购价相当于Autonomy营业收入的11倍,实在太高。而据投资银行Software Equity Group的判断,可比较的公司收购价只是营收的3倍。在惠普公司董事会会议上,原本说话平静的雷斯贾克激烈地反对收购,“几乎要造反了”。她对董事们说:“我不能支持它。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我觉得它太贵了。我反对,这不符合公司的最大利益。”
当然,最终雷斯贾克的反对并没有奏效。
这场交易的离奇之处还在于审计机构的表现,德勤负责Autonomy的审计工作。作为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