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10年前,Bill Gates于2000年1月退下CEO的位置,由Steve Ballmer接手,同一时间的苹果还仅是靠iMac、iBook稳住阵脚,连iPod(2001)、Mac OS X(2002)都还没推出,而10年过去,苹果靠iPod、iPhone、iPad名利双收,iPhone已成苹果最大事业(营收金额论),Mac退为第二,今年发表的iPad迅速成为第三大事业。
相对的,微软依然以Windows为第一大事业,Office为第二事业,收入结构改变不多,这或许可称为微软的“失落十年”。到底这10年时间微软有哪些重大失策?导致其光环褪色,以下本文将以此目标进行探析、讨论。
1. PC外新硬件市场,极力稀释英特尔影响力
微软于90年代的成功,很大要素在于与英特尔连手,以致有 Wintel 一词出现,而微软在PC领域拥有超高度市占后,积极发展PC外的新潜在硬件市场机会,但这些新机会,微软都不希望再高度倚赖英特尔,反而希望扶植其它芯片商,好削弱英特尔对微软的牵制力。
举例而言,2000年开始揭露将发展Xbox时,微软以Nvidia为主要合作业者,同时Xbox所用的CPU原传闻属意AMD K6-2,之后由于英特尔承诺连续5年供应固定低价的Pentium III,Xbox才依然使用英特尔 CPU。
2001年示范Tablet PC时,微软的示范机用的是Transmeta的CPU,不是英特尔的。2002年微软又与Transmeta连手推行 UPC(Ultra PC),2003年推行Smart Display时,虽然有用上英特尔的XScale CPU,但也用了NS的Geode CPU,不让英特尔专美。
2005年,微软不愿与英特尔共赌Itanium(IA-64架构),而开始支持AMD 的Opteron(x86-64架构),迫使英特尔必须转向跟进,然笔者个人也认为,这也是造成英特尔转与苹果合作,使苹果于2005年宣布放弃PowerPC架构,改用x86架构的可能性之一。
2006年UMPC登场,虽然是用英特尔 CPU,但更根源来论,是原初的合作芯片商:NS,NS于2003年将Geode CPU卖给AMD,AMD无意持续UMPC合作计划,所以UMPC才很无奈地改以英特尔CPU为主,否则也是属意非英特尔的CPU。
当然,2005年Xbox 360也是用IBM CPU,不想用英特尔 CPU,然后英特尔尚未出售XScale部门给Marvell(2007年),微软于2006年推出的 Zune,也是以Freescale CPU为主,不是英特尔 CPU,就连WebTV/微软 TV/MSN TV也是不用英特尔 CPU。
很可惜的,上述这些新硬件,很多都是失败之作,微软积极PC外的新硬件市场,但其合作的芯片商,并非都有与英特尔相同的规模、技术实力与执行力,加上新概念产品需要对市场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这些芯片业者的本钱与决心都有限,自然失败为多。
2. 未再坚守纯软件定位
微软除了想稀释、摆脱英特尔,也开始跟PC系统商、PC外围商抢生意,而不再只是单纯的软件商,一开始微软推出键盘、鼠标、游戏杆、方向盘,罗技、昆盈等昔日合作商(Windows 95时代的合作)自然感冒。
然后,微软自有品牌的硬件产品愈来愈多,买下WebTV改名微软 TV/MSN TV,自己做Xbox、做Zune等,后来还买下ATI的绘图芯片电路,愈来愈往自有硬件、自有硬件自主路线迈进,这只会使昔日的合作伙伴感到不悦,虽然仍有许多新兴产品是坚守传统立场,仅提供操作系统方案,如Pocket PDA、Smartphone、PMC(Pocket Media Center)、Media Center等,但后来也都逐渐跨入,如Zune等于跨入PMC市场,Kin手机也进入手机市场,但无论是合作或自行投入,状况都不佳。
3. 新信息应用装置的授权费都过贵
微软力推的新信息应用装置中,若不是以自有品牌名投入的,其操作系统授权费都令合作系统商感到高昂,例如PMC初期就要40美元,以致一台PMC要价1.2万元台币,其中1,000多元来自操作系统成本,而类似的过高授权费抱怨,也发生在Media Center、Tablet PC上。
事实上,微软最成功的PC,是以廉价取胜的,新产品或许真的有创新的应用情境点子,但过高的价格只会使人却步,今天依然很少人买Tablet PC、Media Center,因为他们依然昂贵,即便未如预期般普及,也没有明显的价位下修,依然乏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