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难题
来到奥兰多,才能真正感受到黑莓的强大,但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到了北美,或许才能感受到这一点。
与进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业务的顺风顺水相比,同为亚洲国家,黑莓在中国这些年的拓展并不算快。在其他国家运用得非常顺利的电信运营商合作、企业级合作伙伴增持、从企业到个人用户的打法,在中国却似乎有些失灵。
“中国是个相当复杂的市场。”在采访中,不止一个人如此表示。
与国外不同,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并未有过太激烈的竞争。运营商的格局及竞争的非急迫性,导致了它们对黑莓能带来的竞争力一直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表示:“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话语权的强大,使得它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提供类似黑莓的解决方案,并赚取与之对应的利润,比如中国移动的邮箱服务。”在这种形势下,它们一方面需要黑莓来强化自己的能力以及在企业级市场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却在实际中,对黑莓的拓展支持并不太多。
与这个问题相比,来自于用户习惯的挑战更大。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与电脑市场几乎同时起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人对“邮箱”这一业务有深入的黏性,短信服务反而成为了个人乃至企业终端用户通讯的主流应用。这意味着黑莓“Push Mail”这一最重要的杀手级应用,在中国难以获得深度拓展。
东西方的审美差异也是一个问题。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企业想要部署移动商务系统,可是当CIO拿着两款黑莓手机走进CEO的办公室后,得到的答复是,“太难看了,不要用这个”。传统的黑莓手机,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既不好看,更不时尚。再加上许多企业一个项目的上马成功与否,可能取决于CEO或其他高管个人化的好恶,种种因素变成了黑莓拓展的一道道门槛。
但是,这一情况似乎正在改变。
随着3G到来,运营商抢夺3G蛋糕的战斗在不断加剧,对终端和移动应用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需求。黑莓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开始再次发力。2010年5月17日,黑莓迎来了它在中国市场的第二个运营商合作伙伴——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为黑莓手机提出了定制化的3G套餐,而黑莓的BES、BIS移动业务也放在了推介的重点位置。
而黑莓在经过了几年的摸索之后,也开始逐渐了解中国这个特别的市场。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在新的合作中,黑莓放弃了一直主打的QWERTY键盘手机,而是用一款全触摸屏的9530手机拉开了在中国重装上阵的帷幕。
在WES 2010上,黑莓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显然已经达到了战略级,甚至首次在大会中专门设置了名为“China Day”的日程。“我们黑莓有一个为中国量身定做的长远计划。”Jim Ballsillie 意味深长地说,“一方面,我们从大企业着手,主打政府和企业的高端路线;但我们也会重视长尾和消费级市场,拓展黑莓的终端销售和品牌形象。”
当黑莓在全球已经开始从企业到社交演进时,中国路线确实也无法遵循之前的打法。当机会来临时,黑莓直接选择了在企业与消费端同时发力的战略。“黑莓并不是一家死板的公司。”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论,“或许在中国,首先为黑莓打开市场之门的是社交与个人化的应用,再由此反哺企业级市场。”
9 7 3 1 2 3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