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微软在中国的一些做法。
过去三年中,微软带到中国的外包项目平均每年为5亿元人民币,每年在中国采购的硬件产品大概是90亿元人民币。过去5年,微软累计培训至少200万各种不同类型的软件开发管理人才,微软认证的培训过程也在不断产出很多尖端人才,他们不断走向各个产业链部门,包括外包企业、硬件企业、服务行业、教学机构等等。
间接地,微软理念上的影响在潜移默化。比如,微软出资做外包项目,中国企业从头至尾被带一程,从立项、计划、产品开发到测试,到交付产品,整个过程就带出了一批外包人才,从一个组变成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甚至变出更多的其他企业。
笔者无意夸赞微软,只是透过这些事例看到微软的模式,即一同做大蛋糕才能共赢。当然,这也是基于微软自身以平台开发为核心的业务模式使然。
中国的软件一直欠有序发展。国外的软件发展,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布局,哪些企业做哪些事,经过多年的竞争和摸爬滚打,已经找到了相应的定位。而国内缺乏行业秩序,跟风严重,什么赚钱做什么,手机热、上网本热都是如此。早进入的还好,迟到的一般亏得头破血流。
再就是创新。中国不乏创新意识,而是缺少公开、公平和透明的创新环境。软件本身是高附加值产品,但它的高附加值在中国却偏偏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在于中国市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
印度的外包做得好,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独到。而在中国,普遍的盗版行为扼杀了很多年轻的软件企业,在业界中形成在中国做软件不赚钱或赚钱很困难的行业潜意识,也扼杀了企业投资开发、创造甚至创新的原动力。
做服务容易,做产品难。中国不乏好的软件产品(比如方正激光照排软件),可做成功的不多。软件产品本身要求企业不仅要对产品有信心,对产品的将来也要有信心。光有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还不够,还必须有法律的一致性和透明度,严惩力度等等问题也决定着企业做产品的信心和决心。
认识到软件的价值是战略问题,其他的都是战术问题。
9 7 3 1 2 4 8 :
本文来源:IT时代周刊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