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楚门的世界》将关于偷窥商业化的想象发挥到极致。《楚门的世界》英文名“Truman Show”隐射直译就是“真人秀”。主人公楚门从出生之日开始的30年来,就是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记录片肥皂剧的主角。他居住的海边小镇居然是一个庞大的摄影棚,而他的亲朋好友和每天碰到的人全都是职业演员。他生命中的分分秒秒都暴露在隐藏的摄像头前,无时无刻不在谎言与窥视中生活,这就是“楚门的世界”。全球亿万观众都在偷窥他的一举一动,而他自己却不自知。
难道我们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楚门?从偷窥咖啡壶到个人隐私,再到商业化的隐私兜售,明明生活在被偷窥的时代,然而我们却如生活在透明玻璃缸里的金鱼,因为相信网络的虚拟幻象而浑然不觉。
摄像头:入侵生活的目光
从“贴身保镖”到“随时偷窥”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这就如同被剥光了衣服。”正在某风景区散步的游人面对到处布设的摄像头激烈地向记者反映。有如此激烈反应的人到底会有多少?据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朱建军博士分析,可能有5%-7%的人会感受强烈。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公我意识强烈,他们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隐藏的摄像头会造成不安全感等消极心理。如何理解他们的感受?“打个比方,这和普通人登台表演的感受类似,会焦虑紧张,甚至由于心理压力而影响行为。”对于所有人来说,在公共社交场合都有身体边界和无形的心理边界,而目光就是反映心理边界的最重要指标,摄像头会造成部分人感觉自我心理边界受到侵犯。
记得当年英国伦敦市布设的上万只网络摄像头曾经引起不少市民的游行示威。但去年7月发生的伦敦地铁爆炸案,警方迅速破案就得益于这些“法眼”,反对声音随即渐停,摄像头的效用也为此被全球关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近日都宣布要陆续安装20万个以上的摄像头,几乎覆盖市区所有公共场合。但是北京恒德律师事务所的徐蓬律师表示了些许担忧,他认为运用摄像头等监控设备进行科学化管理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摄像头越装越多,而对摄像头的管理却没有明确规定。
看来,偷窥隐私向左,安全监控向右,从“贴身保镖”到“随时偷窥”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要处理好这些“眼睛”不是那么容易的。
令人忧虑的是,目前市面上,摄像头以及相关的各种监听装备随处可见。徐蓬认为:“我国法律上还没有规定什么样的人可以安装摄像头,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公开摄像资料。”对于摄像头引起纠纷,目前主要根据民法通则来判断,但没有特别明确的针对隐私权的规定,只把隐私权作为人身权利的一种,统一由民法来判定。
“从法律角度来看,人们在公共空间里被拍照,本质上同‘被人看在眼里’没什么区别。”这是部分律师的看法。由于隐私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了法律界的两派之争。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法学教授王宗玉就曾表示,首先应当强调的是公共场合也有隐私,有些人认为公共场合没有隐私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一旦摄像头安装,隐私问题就会紧随而至。
摄像头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却是心理学界的共识。如同面对照相机,人们的表现可分为两类,一种会表现很不自然,另一种有表演欲望的人会摆出各种姿势。“但隐藏的摄像头即使是后一种人也是不愿接受的。”朱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平等意识是造成心理影响的重要因素。”隐藏的摄像头和人眼的区别就在这里,公共场合的举动会因身旁有人而有所收敛,但隐藏的摄像头却不知何时何地在记录着发生的一切,又不知会是何人会通过摄像头注视着自己,在心理上这无异于偷窥。此外,如果摄像资料被网络窃取或在网络上传播,就意味着另一层风险。某名人在饭店走廊被摄像头记录的信息曾被泄露网上,引起系列隐私官司。记者随即在国内一个知名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栏里键入“偷拍”二字,找到相关图片约17万张。
因此,大部分人都建议,最好在有摄像头的位置进行标明。比如在英国,凡是安装了摄像头的地方都有明显的标志。另外,还有专家认为,无法鉴定公共场所还是半公共场所的情况下,不要安装摄像头。
用法律规范公民个人信息的使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选择。据悉,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建立了个人信息法律体系。从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来看,还没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规定,不过《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从2003年就开始起草。2005年5月,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并已交由国务院信息管理办公室正式起草。
互联网:没有不透风的墙
本文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