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科幻电影往往能带动产业联动的效应。比如《哈利波特》打通了游戏、小说、主题公园、周边等多个领域。“漫威”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常年都有强大的IP经营,打通了动漫、游戏等诸多方面,这种战略思路与产业联动的执行力,才可以称之为IP的打造,这也是国内被资本裹挟下的伪IP电影所缺失的。
欧美大片逐年拔高观众对特效的期待:恶化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市场基础
而科幻片必须的特效技术,国内与欧美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业内人士指出,外太空、外星人、宇宙飞船、虫洞、潘多拉星等等,这些可不是用铅笔就能画出来的。
科幻片制作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增加电影或电视剧的技术含金量,包括高科技特效制作电脑合成影像(CGI),3D立体视觉、写实动画工艺和最尖端的动作捕捉技术,以及真人CG技术,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能强化工业系统的运作。
科幻电影类型本质上需要高资金与大量特效技术的投入,比如作为西部世界的总投资超过1亿美金,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视觉特效技术先进,在于制片公司在科研上的投入毫不含糊。
他们即便为一部影片投入上百人的团队来专门研发一款软件也在所不惜,卡梅隆为做《阿凡达》不仅在特效上耗资几亿,而且花了九年时间做一款软件,这种IP转换也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与门槛的。
国内是什么情况呢?据传《三体》电影投资2个亿来打造特效。结果传说中的六部曲,一部都没有,特效成为传说。
有业内人士曾谈到这一现象表示:“中国的电影投资者讲究赚快钱,它们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回收与利润,如果说到用特效,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这门生意到底值不值。对票房有多大帮助?”
因为一方面,欧美大片已经在逐年拔高观众对电影的特效的期待。另一方面,国内的导演和制片对于科幻电影里的创意与想象力甚至自信力的缺乏,弥漫着一种科幻恐惧症。
这种恶性循环还导致了中国观众根本无法想象他们从没见过的中国科幻电影,在视觉和体验上应该是什么感受,结果更加恶化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市场基础。
国产科幻片未来怎么走?尝试成批量拍摄建立自身的工业体系,对科幻题材审查放开
中国电影在喜剧、爱情、古装、动作片等类型电影生产上都积累了不错的制作经验和团队经验。不过科幻电影作为电影工业体系的标杆,只有攻克这一领域,我们才能说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当中国电影电视剧产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科幻片”是未来的商业娱乐大片所避不开的。逃避短板的结果,未来的电影电视产业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对于缺乏根基的国内电影市场与从业人员来说,正是因为制作科幻片缺乏经验,底子弱,才更需要去尝试拍摄科幻片、引导制作、借鉴与探索的氛围,因为成批量地、系统化地拍摄出具有一定水准的科幻片之后才能积累相关的视觉体系与特效经验,然后逐步去建立科幻电影的工业生产体系。
事实上,国内对于科幻片的审查制度上也需要适当放开,因为科幻片往往是跨国度与意识形态的,只有放开对科幻片的审核标准,才能打开制作者不受题材拘束的整体的创意与想象力。
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推动整体的科幻片的制作能力、以及提升国内的电影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并进一步提升电影市场重视整体质量的市场氛围,中国电影才会具备生产制作爆款类科幻类型片的可能性。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