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蔡文胜从厦门飞抵香港,开始了美图公司香港IPO的第一天路演行程。第二天一大早,他兴奋地发了一条配有两张图片的朋友圈,一张是风云际会的维多利亚港,一条是经过美颜相机处理的个人自拍,“早安香港,美好的一天开始”。
两周之后,12月15日,美图正式宣布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每股8.5港元,全球合共发售5.74亿股,以此计算,美图此次融资约48.8亿港元,整体市值近46亿美元,成为继2004年腾讯上市后十年来香港股市最大规模的科技IPO,同时也是继云游控股、飞鱼科技之外,蔡文胜第三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
蔡文胜持有美图公司38.32%的股份,以当前市值计算,这部分股份的价值约120亿元人民币。此外,蔡文胜通过其持有84.83%股份的隆领投资,以及其个人,共投资了上百家企业,其中不乏58同城、暴风集团等上市公司,以及多个新三板公司。综合计算,美图公司上市后,蔡文胜本人或将成为厦门新首富。
蔡文胜197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和当下中国互联网最富权势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丁磊等企业家年纪相仿。不一样的是,蔡文胜进入互联网较晚,从1985年到2000年,他和大部分福建商人一样,干过当时最赚钱的一系列生意——摆地摊、卖服装、搞房地产。直到2000年,蔡文胜才通过一本万利的域名生意曲线进入到互联网行业。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功。蔡文胜虽然不像李彦宏、张朝阳这样的海归精英一样拥有硅谷视野和技术专长,也不像丁磊和马化腾一样具备本土极客气质,更没有马云那样超强的商业整合能力和政商关系,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中国互联网版图里最优秀的商业价值发现者。
“我总是会看到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蔡文胜在接受网易科技专访时这样说。在初期,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更多是指一些草根需求。蔡文胜高中没毕业就辍学,接触互联网较晚,正是因为这样,他更懂草根阶层的需求。他做过的265网址导航,投资的58同城和暴风影音都属于这一类。
但在后期,蔡文胜在草根之外多了许多远见,这一点在美图公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家公司早期虽然不赚钱,但如今拥有4.56亿月活用户,帮蔡文胜成功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巨轮。伴随美图公司成长的蔡文胜,也逐渐收缩战线,把自己的事业聚焦到一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上。
他坐镇厦门,远离江湖,办公室高挂一块匾,上书“隆中领略”四个大字。他说:“诸葛亮在南阳种田,但他不忘整个世界。”
草根出生,不断自我迭代的蔡文胜,未来能比今天更成功吗?
让磁带多转两圈
1985年,和身边许多闽南子弟一样,15岁的蔡文胜在高中时选择了弃学。在素有商业历史气息的家乡泉州和几个同学开始摆起了地摊,如果不算八九岁时卖冰棒的经历,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正式“下海”。
弃学从商——中国北方家长绝不能接受的一个观念,在闽南文化里仿佛顺理成章。“改革开放号称是1978年开始,但其实整个中国商业化是在八十年代,而且也只有广东、福建人相对下海比较早。”蔡文胜说。“当时愿意早做(生意)的都挺好,当然我觉得我是做得更好的。”
这是有诀窍的。
蔡文胜的地摊生意最早从兜售一些小物件开始,比如电子计算器,以8块钱的价格进货,10块钱单价卖出。除了摆地摊,蔡文胜还翻制录音带。
相比今天,80年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少得可怜,这也导致了一代人后来很容易产生了许多共同记忆,比如关于邓丽君的歌。“当时中国没有几个歌星,大家听的就是苏小明、邓丽君,但是当时在大陆几乎是买不到邓丽君正版磁带的。”蔡文胜说,所以更多时候,是国外或香港的客人把录音带带到大陆,但是一盘价格就要十几块。
所以蔡文胜做了另一个生意:翻制磁带卖。
一盘全长50分钟的母带,用一台双卡录音机翻制到另一盘,一般要25分钟。蔡文胜把录音机拆了,发现之所以会快进,是因为里面一个大齿轮转动一圈时,会带动两个小齿轮转动两圈。他觉得这么个转法太慢,索性把大齿轮换成了一个更大的,这样转一圈的过程里,可以带动小齿轮转动更频繁。这样别人一小时翻制三盘录音带的时间,蔡文胜可以翻制六盘。“24小时开干,一天就能录制一百多盘。”
每盘磁带两块钱,除去一块钱的成本,可以净赚一块。一天下来,蔡文胜仅靠卖磁带就可以赚一百多。在80年代的中国这样的收入相当可观。
蔡文胜说当年做过的这些生意简直一言难尽,包括后来做过服装店,从服装店再延伸到服装厂,碰上建设潮时做钢筋水泥这些建筑材料,后来也承包过大楼水电工,帮人安水电,再后面就变成做房地产。
“我总是会看到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个人觉得,自己老是跳跃性的——总会看到更新的机会。”蔡文胜说,传统生意教给他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有用户就有价值,二是一定要有商业的敏感度和决策速度。无论如何,做生意的道理总是前后相通的:先从某个点切入,然后逐步往上切入更宽广的角度。他始终相信有了用户就早晚一定会有商业模式,而绝不是先有了模式再找用户。所以他一直这样对比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创业特点:“南方人创业相对比北方人厉害,因为南方人没什么大选择,觉得这个能赚钱就马上做了;北方人考虑太多商业模式,想得太多,结果没干出来。”
这个观念影响到了后来他对互联网的判断。
域名圈地运动
1995年,蔡文胜觉得自己应该到外面看看,因为外公的原因,所以选择去了菲律宾。“你知道那时候出国很不容易,我申请一本护照就花了两年时间,至少盖了十几个章。”
除了坚持要走出去看一看的蔡文胜,这一年还有几个不安分的年轻人也在折腾:张朝阳回国创业,丁磊离开宁波电信局,马化腾架起cfido(中国业余爱好者网络)历史上最豪华的四线站台。也是这一年,中国开通了北京和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后来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
而蔡文胜则是在这5年之后才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
1999年蔡文胜从香港转机回国,9月26日,他“无意中”以5.8港币/股买了人生第一支股票,盈科数码——由香港首富李嘉诚幼子李泽楷创立的投资公司。2000年1月,蔡文胜在中国互联网第一次大泡沫来临前,以20港币/股的价格幸运地将股票转手,这让他极为兴奋。
由于香港股票报价信息更新相对迟缓,为了看股票信息,蔡文胜决定开始学上网。“我就觉得互联网太神奇了,竟然不用去港交所,不用去证券公司,不用天天跟人打交道就可以在网上研究资料下单赚钱——当时还只是在网上看信息然后电话去下单。”
这时一则新闻引起了尚在香港炒股的蔡文胜注意:一个叫做“business.com”的域名,在美国卖了750万美元。这让他印象深刻。
同时看到这条新闻的,还有一个泉州的高中生,叫吴欣鸿,也就是后来和蔡文胜一起创办美图公司的那个年轻人。历史有时候总会有一些巧合。
2000年4月26号,蔡文胜花了1.1万买了人生中第一部电脑——联想的天禧2000。之所以肯花高价买这款电脑,一是因为它有写字板——这时蔡文胜甚至还不会打字,二是可以一键自动上网,进而省去拔号等琐碎环节。也是这个时候,蔡文胜决定开始做域名。
蔡文胜这时对互联网仍了解得十分有限。为了做域名,他开始不断地在网上找人交流。在拿到电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快速找到了域名论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