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系统 >> 系统动态 >> 正文

人大教授:太多人失去阅读耐性,沉浸于碎片化信息

2016-12-14不详佚名

××同学:

你好!收到你的邮件时我正坐在火车站的候车厅刷微信,好像自从有了移动网络,有了智能手机,等待不再像以前那么漫长而难熬。所以,看到你的问题,“碎片化阅读会不会毁了我们”,我笑了。

人大教授:太多人失去阅读耐性,沉浸于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阅读,怎么会毁了我们呢?我分明感觉到,碎片化阅读是我打发闲暇时光的一种方式,是我忙里偷闲快速了解海量信息的一种手段,甚至,还是我与这个世界保持同步更新的一种补充。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东翻翻、西翻翻,浅尝辄止,虽然不求甚解,却也能起到开阔视野、了解更多信息资讯的效果。这就好比我们节假日出游,虽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却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领略到各地的美景。

只是,这个世界给了我们丰富,也给了我们丰富的痛苦。大家常常开玩笑,每天看微信、刷朋友圈,大量信息资讯分分钟如潮水般涌来,快速浏览,迅速判断,动动手指,各种转发、评论、回复、点赞,竟让人产生出一种皇帝批阅奏章的感觉。“一张图了解互联网”,“十句话读懂中国历史”,“三分钟知晓西方艺术”……相当一部分人在长期获取碎片化知识之后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拿起手机,世界尽在掌握。可是,放下手机呢?太多无用繁杂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太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刚才看到的那些信息是真是假,那些观点是对是错!我们的时间、知识碎片化了,我们的思考和判断似乎也被凌迟。

所以,我不反对碎片化阅读,我只是担心,你读了些只言片语就自以为了解了整个世界。

碎片化阅读仅仅是一种阅读的方式,而不是阅读的全部,它必须要与我们的整体性阅读、厚重性阅读、深层次阅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老老实实阅读经典、踏踏实实慎思明辨,为的就是可以在碎片的时间、读碎片的内容时不被忽悠。就如同,我们只有做尽可能详尽周到的行前功课,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旅游地的历史地理政治民俗文化,才能在短短的几天行程里既看其热闹又窥其堂奥。

谈到读书,宋代著名学者陈善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他告诉我们,真正的读书学习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叫做“入书”,就是通过阅读文本来深入了解书的精神实质、了解作者意图。其间,你会被动人的情节、热闹的场面所吸引,被精妙的语言、深刻的哲理所打动,被严密的逻辑、精彩的论证所折服,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思想的碰撞。第二步叫做“出书”,即读完书后,能够对书的内容观点进行分析研究、辨别评价和消化吸收,也就是能够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智慧,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入书不易,出书更难。

今天,已经有太多人失去了阅读的耐性,已经抓不住长文章和厚重书籍的线索,而那些有着太丰富、太绵密的思考、推理和联想的长文和书籍是需要读者带着巨大的耐性追索着去读的,甚至是一读再读,才能抓住那整条线贯穿的方法的。太长时间沉浸于碎片化的信息和阅读中,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我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将被弱化。

所以,完整的知识体系,清晰的认知格局,离不开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更离不开整体性阅读、厚重性阅读、深层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正是在这样一个反复诵读、字斟句酌、深耕细作、精益求精的读书过程中,培养自己沉潜的耐心,构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把自己接触到的那些碎片化的知识逐渐连成线、汇成面,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所以我说,碎片化阅读是我与这个世界保持同步更新的一种补充。但是,它也仅仅是一种补充,而已。

11月30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

(原标题为《我不反对碎片化阅读,只是担心……》)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QQ:1175525021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