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福布斯》网站报道,根据天文学家的观测,数十年内Markarian 1018星系从变亮转而逐渐变暗。亮度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央黑洞无法像过去那样摄入足够的物质,养料不足导致整个星系缓慢步入昏暗。
大多数大型星系由数十亿颗恒星照亮,但一些怪兽般的星系内部潜伏着更庞大的光源——活跃的、不断吞噬周边物质的超大质量黑洞。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 NGC 1275星系中央存在着饕餮一般贪婪的黑洞,它的亮度极高,说明它的进食活动十分活跃(如下图)。
这类黑洞的亮度超过了其它所有恒星,并在整个电磁波谱上表现出独特的迹象。
黑洞在大口吞噬时,剧烈的爆发会导致温度骤升,并对周边物质产生冲击。
例如,半人马座A中央十分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产生了蝴蝶形态的巨型物质柱,这些物质朝相反的两极喷射而出。
半人马座星团中的环行物质带受到了中央喷射现象的冲击,未来它们也有可能被黑洞吞食。
哪怕黑洞停止吞噬,强烈的放射现象依旧存在,影响范围甚至会蔓延到星系恒星以外的区域。
天文学家面向活跃星系核的不同位置会产生不同的观测结果,例如,耀类星体、射电噪类星体(radio-loud quasar)或射电星系,但它们基本上隶属同一类范畴。
延伸到星系边缘以外的明亮放射现象,证明此前存在活跃星系核,但现在中心黑洞变得昏暗了。
这是活跃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人类首次以详尽细节观测到一个星系的亮度变化——从变亮到逐渐变暗,这意味着它的自身活动原先逐渐活跃,后来却慢慢趋于懒怠。
Markarian 1018星系位于鲸鱼星座中,天文学家通过电磁波谱发现了它的变化。
数字化巡天(Digitized Sky Survey)项目的一张广角图像中,Markarian 1018星系就位于图中央。
从紫外波段、射电波段等许多频段来看,整个星系在20世纪80年代变亮了,但本世纪10年代却在逐渐变暗。
钱德拉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X射线数据最显著地反映了Markarian 1018星系的亮度变化:从2010年到2016年变暗了8倍。
如果吃得不够,我们就会觉得有气无力。原来宇宙也是如此,黑洞挨饿时,它所在的星系就会变暗。
钱德拉以及其他太空望远镜的数据表明,这个星系内部的超大质量黑洞开始吃不饱了,养料不够导致周边的亮度在不断降低。
这是Markarian 1018的光学图像,其中覆盖了甚大望远镜的射电数据。(悠云)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