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化的源头,常常在远方。气象专家根据多种监测情况判断,今冬我国或将会是冷冬,根源是远在北极的冰融变化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
专家预测今冬我国或为冷冬
“北极海冰是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反照率反馈机制影响着大气环流的改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候预测室气候预测组组长隋翠娟说,北极海冰融化情况影响着我国气候变化。按照目前北极冰融情况来看,预计2016/2017年冬季我国可能为冷冬。
隋翠娟说,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后,反照率降低,更多的能量存储在海洋里,一方面会加速冰融,一方面能量会更多地从海洋传到大气中,改变北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之间的空气压力差,将北极地区冷空气带到中纬度地区。这种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后对温度的影响,就是所谓的“暖北极-冷大陆”。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多年从事海冰研究的专家雷瑞波表示,北极海冰减少与我国冬季气温、降水情况密切相关。北极海冰减少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来说,导致冬季极寒气温增多、冷冬出现。
另一方面,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8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接棒”此前超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监测显示,拉尼娜状态预计将持续到冬季,对我国冬季气温产生较大影响。
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冷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可以称拉尼娜现象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海温异常造成大气环流异常,影响全球气候。目前,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拉尼娜状态,预计12月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出现拉尼娜状态或拉尼娜事件时,我国冬季易出现偏冷的情况。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首席专家周兵表示,对我国而言,拉尼娜对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明显。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偏冷的程度更为明显。
全球而言,“综合历史上14次拉尼娜事件来看,出现拉尼娜事件后,冬季偏冷的概率为70%以上,基本上出现冬天相对来说冷一点的情况。”周兵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说,较常年偏冷将可能是今年冬天的主基调,且后冬可能比前冬更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认为,一般而言,“拉尼娜年”我国北方冬季冷空气活动相对明显。
北极关键海区冰融或致我国冷冬
北极海冰的变化,体现在海冰范围、海冰厚度及冰龄的变化上。相关监测显示,北极海冰厚度正在大幅削减,春季冰更为年轻化且逐渐变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研究员李春花说,2012年夏季北极海冰最小范围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2016年夏季北极海冰最小范围为历史第2低值。
专家认为,北极关键海区冰融变化可能导致我国出现冷冬。与此同时,北极海冰融化的多,并不一定就会给我国带来冷冬。
隋翠娟说,诊断分析及模式结果均表明,北冰洋喀拉海和巴伦支海区域为关键海区,如果此区域秋冬季冰融化较多,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或东亚冬季温度就较常年偏低。按照目前喀拉海及巴伦支海海冰10月份基本无增长的情况看,预计今年秋冬季此区域海冰范围较常年会大幅偏低,因此预计2016/2017年冬季我国可能为冷冬。
“但是,并非北极海冰融化的多就会给欧亚大陆带来冷冬,这主要与海冰融化区域有关系。”隋翠娟说,数值试验表明影响最显著的冰融化区域,为大西洋的巴伦支海-喀拉海,如果太平洋的楚科奇海及波弗特海冰融化,会带来弱的降温影响,影响纬度会更靠南一些。
对于北极冰融化与中纬度降温间的联系,隋翠娟表示,如果两个区域海冰融化都特别多的情况下,降温影响反倒并不显著。这也部分解释了近几年虽然北极海冰范围比以前偏少,但并非每年都是冷冬。
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冷冬为大概率事件
从北极关键区域冰融情况看,预测今冬我国或为冷冬。而从南边的拉尼娜事件也同样显示,今冬是冷冬为大概率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王永光表示,受拉尼娜影响,我国冬天气温偏冷的概率约七成,冷空气活动偏多。
隋翠娟说,当拉尼娜发生时,容易出现西太平洋异常大气气旋环流和北风异常,东亚大槽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亚中高纬经向环流明显,冬季风偏强,我国近海容易出现冷空气大浪和海水低温冻害。
气象专家提醒,天气变冷将增加煤电油气等能源消耗,交通以及北方的畜牧业等也将受到影响,应做好应对准备。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