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已经玩了8年了,先涨后降、线上线下不同质的毛病依然没改。在这场挥金如土的狂欢里,诚意满满的买家看到的却是卖家深深的套路。
价格全是套路
“双11”尚未开启,买家已铩羽而归。
有多少人将所需商品放入购物车后,满心欢喜地期待价格总额的“断崖式”下降,体验下传说中的购物冲动。可万万没想到,一夜之间就跳涨超过200元。面对已然霸屏的“双11”广告、链接,最后干脆愤怒地清空了购物车。说好的“大放价”呢?
为了让你感觉在捡便宜,电商又使出了“先涨后降”的阴招。在往年的“双11”,这招屡试不爽。
“双11”玩了8年了,但凡参与过一次的人都知道,“先涨后降”是“双11”玩烂了的潜规则。商家为何还敢如此?
这是应对营销成本高涨的无奈之举。
一方面,网购市场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入驻电商平台,导致整个营销成本不断提升,商家为了“借势而为”又不得不参与“双11”促销;另一方面,流量成本也在不断上涨,有其他媒体报道称卖家总体流量成本已占整体成本的10%,如果流量变现能力不够,线上成本可能比线下还要高。
卖家的明知故犯,得到的必然是买家的举报和投诉的猛增。
来自12358价格监管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网络购物举报连续5个月同比增长超1200%。5月,网络购物价格举报量同比增长率首次突破1000%。到9月为止,已经连续5个月增长率超过1200%,6月更是高达2622%。
“整体来说,今年‘双11’比往年已经规范很多了,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商家搞假促销。”谈及下个“双11”该以何种方式降价促销,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表示:“以后的促销花样一定是更多样的,同时促销方式也必然是更规范的。”
所谓“电商专供”
“专供”本来是个好词,但跟“电商”这个词挨着就尴尬了。
“双11”前两天,在某日本护肤品牌的官方旗舰店,该商城正在主打一款注明了“天猫专供”的洗面奶,每支60克,售价198元,进行“买一送一”活动。而记者在该品牌的线下专柜却发现,该款100克洗面奶售价150元。即便按折算后的活动价,线上仍然比线下贵。
“专供”泛滥在各个品类:护肤品、酒水、服装,最让人迷惑的是家电。很多家电品牌都推出了和实体店里看起来外观和功能一模一样的产品,但仔细翻看说明书,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两款不同的机器。
不仅仅是天猫,在京东、亚马逊等多个电商平台上,都时常出没“电商专供”的身影,大部分售价低于实体店相似商品价格。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界人士告诉记者,原本不同地域的经销商渠道,商品的价格就会有差异,而最初京东、天猫也都是卖线下商品,天猫可以通过全国的线下经销商进货,一些商品卖得很便宜,甚至是亏本促销,厂家是很难管控的,当出现低价促销时,厂家就会面临产品滞销,所以厂家会想办法从压缩产品成本上来想办法专攻这些渠道。
所以,“为了避开实体店和电商两个销售渠道的利润互搏,近几年开始出现专供商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经营,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该人士表示。
同时,他承认,“电商专供”与线下商品确有差别。
“比如线下卖2200元、线上卖2000元的空调,看起来几乎没什么差别,但肯定里面有一些东西,比如过滤网或者外壳材质会有一定差距。”他说,当然,也有一部分品牌做“电商专供”是为了避免线上线下的商品重合度过高从而影响线下实体店的销售。
监管刚刚开始
电商的“流氓”行为到底有没有人管?如今,这一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11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网络交易价格举报管辖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受理、办理网络交易价格举报遵循行为发生地管辖原则。网络交易进行时,被举报经营者所在地即行为发生地。同时,《规定》提出,如果消费者投诉电商存在价格违法行为,网购平台应该配合调查,平台若逾期不配合调查,最高可被处以10万元罚款。而在此之前,价格举报由谁处理、归属地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缺乏明文规定。
看来,今年监管层面格外留意“双11”。
事实上,早在10月底,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提前为京东、国美、当当、美团、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打“预防针”,明确告诫电商不得虚标价格,更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告诫内容处处涉及当前网络营销的热点与弊端。价格方面,凡在网络上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同实体店一样,自觉依法明码标价。标价内容要真实明确、清晰醒目,价格变动要及时调整。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在标价形式方面,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以及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电商需防止出现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以及不履行价格承诺或低标高结等价格违法行为。各网络零售企业应当加强价格自律,树立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意识。
“从今年‘双11’前多部门专门针对电商行业的行动来看,释放出国家要大力整顿电商行业的信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大型电商平台每天销售额动不动就是数百亿,在各大电商平台的大买卖面前,很难预判“最高10万元”的罚款能起到多少效果。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