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做现金流,中国很多教育类产品都是这样。”Cambly的创始人Smameer Shariff说。三年前从YC孵化出来的Cambly,是一个做真人外教一对一的平台,即便在中国这个语言培训已经相当拥挤的市场,Shariff仍然决定把产品带进来,因为他认为产品已经成熟了。
在过去的半年里,中国的付费用户已经实现了每月50%的增长,尽管具体数字不能透露,但Shariff表示对这个数字很满意。在这段时间里,Cambly在国内设立了市场专员,除了北京,Shariff还打算去上海和杭州看看,在中国寻找合适的团队和合作伙伴。在此之前,Cambly已经获得了来自Google Ventures、YC、Sharpa Capital、心元资本等机构的种子轮融资(具体金额和估值暂时不做披露)。
决定做Cambly之前,Shariff已经对学习外语这件事上有了自己的见解。Shariff和他的联合创始人都曾在学校里学习了第二外语,尽管学了很长时间,他们仍然无法脱口而出。直到他们开始去其它国家旅行,Shariff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哪:“我们根本不会使用语言。”Shariff说,“不止是中国,全世界的外语学习者都存在这个问题。”
Shariff对36氪表示,南美洲是最典型的地区。因为大部分南美洲人都有学英语的需求,他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买书、背单词、学习句式和语法。“但这是不对的。”Shariff认为,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学习者的通病,是因为这些方法太触手可及了,“人们可以轻易接触到单词书、语法书,但无法轻易地接触一位Native Speaker。”
Cambly进入南美市场后,已经逐步改变了这种情况,“但是和中国比起来,南美市场还是小的多,所以我们决定来中国。”Shariff说。但他无法不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51Talk、VIPABC、VIPKID........还有大大小小的陪伴型学习产品,比如伴鱼、琅琅。
Shariff认为,Cambly最大的优势在于tutor资源。Cambly上有超过1000名老师,而且全部都是Native Speaker。在中国这样一个讲求老师背景、课程体系的市场,Cambly并没有采取一样的思路。Shariff认为,要让用户持续使用、产生复购,最重要的是内容有趣,所以Cambly并不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有教学经历和TESOL证书,关键是“他们是否足够有趣”。Shariff给36氪展示了一段上课视频:面对一位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小女孩,外教老师干脆直接做起了烘焙,边做边教边互动,小女孩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了。
但Shariff也表示,Cambly的大部分用户都是成人,除了一些Free Conversation,用户也可以根据目标提需求,比如“在两周后顺利参加一场英文面试”,然后由老师定制学习计划,双方协商上课。“有体系的课程也许有用,但我们不想用户困在(Stuck)课程里。”
在此基础上,Cambly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匹配,Shariff说,现在产品还在初期阶段,主要根据双方共同的兴趣标签、职业等来匹配。但他表示,这并不是他们要担心的事,因为创始人都在有在Google做搜索的经验,未来将基于大数据做匹配。
Shariff表示,其实Cambly最酷的地方并不是老师,而是用户上完课后,系统会自动把上课视频发到他们的邮箱内,方便学生再次复习。另外老师也会指出视频里的错误,及时给学生feedback。
商业模式方面,Cambly采用了订阅的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上课时间,按照每天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以及每周1次、3次、5次、7次进行组合,价格从103元到2040元不等,而Cambly按照时薪给老师付钱,每小时10美元。
但如何获取更多的中国用户是Cambly正在考虑的事情,在此之前他们选择了和留学备考服务机构“凯恩备考”进行合作,而这也和Sahriff的想法比较吻合:不论中国用户的需求如何多元化,Cambly都能成为他们学习英语之外的补充,所以和机构合作将成为Cambly打开中国市场的重要方式。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