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终于对“夏普回购美洲夏普电视品牌使用权”的传言有了回应,在此之前有媒体称夏普被鸿海精密工业收购后,曾向海信方面多次提出过回购“SHARP”品牌使用权的想法。彼时该消息被海信认为是对其海外战略别有用心的猜测,未置可否。
郭台铭重振夏普的决心是决绝的,鸿海入资后指派的新任社长戴正吴以零薪筹在夏普展开了一系列内外改革。为了让夏普尽快回到复苏轨道,先后完成了对劣质利润业务的剥离重组、人力包袱的清退、总部物业的回购以及向在欧洲获得夏普品牌使用权斯洛伐克UMC(Universal Media Corporation)供应更高品质的面板。与海信和夏普在北美的交集经历相似,2014年夏普在结构调整改革中将欧洲电视业务出售给了UMC,2015年将北美电视业务出兑给海信。
作为欧洲主力家电厂商,UMC所经营的液晶电视面板一直采取向全球竞价混采的成本优先策略,今年十月夏普说服UMC提高高端电视产品配比,增大了向UMC供应高品质面板的供应量。这在一定层度上能满足欧洲用户对中高端电视日渐提升的需求,同时扩大UMC产品竞争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举措亦会拓宽并消化郭氏裙带面板企业开工率提高而富余出来的产能。日媒预计UMC在2017年向夏普(及鸿海系)采购面板的比重将超过50%。
事实上这只是郭台铭放出的第一根“钉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鸿海期望在其管控和治理下的夏普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与三星重新同台竞技。提高向UMC面板供应比例实际上也提升了鸿海在UMC未来的话语权,UMC是否能在欧洲重新擦亮夏普品牌难以预料,鸿海内心仍然期望能把拱手让出的市场迂回收复回手中。
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中国海信身上,去年海信出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位于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以及资产,并获得夏普电视在巴西以外的美洲地区品牌使用权。鸿海管理层介入夏普后曾通过多方渠道向业主海信表达收回品牌权授的想法。日前海信集团在向媒体集中展示“海信B面”的战略说明会中,总裁刘洪新不再回避“猜测”,直接回应称双方需要重合约守信用严格按照当时的合约来办事。
与欧洲品牌UMC一样,虽然海信在智能电视市场拥有不俗的口碑,但与同在中国市场表现优秀的TCL和创维相比较,海信缺乏在液晶面板制造业的资本投入。
TCL集团旗下的华星光电拥有多条中大面板产线,并且也引入三星的资本层面投资,值得注意的是,较早前三星已经从夏普堺工厂清资退股;而创维也拥有刚刚注入到A股创维数码的创维液晶业务。
今年下半年来以美元计价的液晶面板出厂价格飙升,受到汇率巨大单边走势的并集影响,以往甲方颐指气使的话语权也渐渐被稀释,在侧面证实了匮乏上游产线布局的“偏科生”未必不会接受夏普的绥靖政策。
业内人士告诉家电网,作为液晶面板及模组采购大户的海信也是采取混采方案,但是对高端液晶面板的采购,如果放弃增加鸿海系的比重,海信的决策还要看三星体系产能的脸色。
据笔者了解,由LGD戮力驱动的OLED电视技术路线在全球重要市场已经取得成果,在北美高端电视市场,OLED电视的产品在高端增量市场占比合计高达七成。而创维在中国和德国也以创维和美兹等品牌占据除LG品牌外的另一半江山,“OLEDing”一跃成为今年彩电业界的全新单词,从早先技术派争议中的“可选项”成为了现实中的“必选项”。
盘根错节的资本关系和瞬息万变的商业合纵并不会给海信固守美洲夏普带来更有利的支撑,反而因为“商标合同期”只剩不到四年就终结的红线逐渐临近,与日本夏普谈判的筹码被迅速摊薄。
假设未来海信在美洲失去夏普商标使用权而自有品牌仍未能如愿跻身“前三名”,那么四年后留在手里的只是挤满讲西班牙语工人的墨西哥生产线。同时五年后全球液晶市场必然会被价格越加下沉OLED电视侵蚀更大的份额,很容易判断一旦失去还有溢价能力的SHARP品牌授权对海信意味着什么。但这种猜测现在来看并不算谨慎,毕竟海信还有四年时间可以理智面对难题。
市场人士更倾向于海信在北美所拥有的产权全部或部份被夏普溢价收回,一方面不会因为拖到最后让海信失去谈判优势的筹码,另方面日元对美元高度升值的背景下溢价回购对夏普也不是“亏本”的生意。只是这种对双方都皆大欢喜的方案可能会令“目前营运很好”的海信倍感尴尬,毕竟当年踌躇满志地配置海外资产并不止是财务投资一个小目标。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