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带来的福祉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相信的未来。不过在这些美好未来来临前,人们恐怕得先面对失业与贫富不均的问题。据外媒报导,市值蒸蒸日上的科技产业,只提供远比过去少的工作机会。
美国科技公司变得更有钱,但工作却变少了《华尔街日报》指出,过去十年来,现在的美国人已经可以用Google找资料,用Facebook社交,玩iPhone,或者在Amazon上买几乎任何东西,不过当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与Facebook两间新巨头的总市值已经翻了两倍,远超过5,000亿美元的同时,却只提供了74,505个工作机会,仅有微软的1/3。而当Instagram以10亿美元的价码被收购,它也仅有13名员工。
WhatsApp则是另一个极端例子。当他们提供的软件已经能服务4.5亿名用户、同时在2014年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天价收购时,WhatsApp才仅仅不过有55名员工。
据统计,今日美国本土科技业的5大巨头,包括苹果、Alphabet、Facebook、甲骨文、微软,共有1.8万亿美元的惊人市值。然而相比近20年前的美国五大科技公司,包含思科、IBM、Intel、甲骨文与软微,它们的总市值尽管相比现在少了80%,却多聘了22%的员工,换算下来,今日的美商5巨头,大约删除了10万笔工作机会。
无条件基本收入?《华尔街日报》指出,这样极端的贫富不均,以及不可逆的科技化未来,除了可能持续取代传统工作,对美国的劳工阶层产生冲击,也导致了特朗普这样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得以借由蓝领阶级的焦虑出线。至于其发展过程,《华尔街日报》则将其归因于思科与苹果等科技大厂,从2000年开始不断把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外移到亚洲。
因此,美国新兴的科技业尽管能创造新的软件工作需求,却抵消不了出走的制造业工作机会,以及潜在的机器人冲击。相比之下,位于亚洲的鸿海集团市值约有480亿美元,却总共聘用了130万名员工,全球经济分配之不均可见一班。然而这样的不均却可能还会继续扩大──Amazon现在已经有45,000台机器人,负责在1/3的美国物流仓库做简单的自动化装货。
为了因应这样的情形,也有人提出了“无条件基本收入”的想法,亦即无条件给予人民能应付生活需求的财产(甚至不排富)。尽管它最初是为了在少数地区实验,究竟穷人能不能因此逃出贫穷循环,同时又不会扼杀国家的生产力。
好消息是,根据目前自1960年代以来,从非洲、加拿大到印度都有过的实证研究,“无条件基本收入”确实可以帮助穷人翻身,让孩子受教育,让为生计奔走的父母腾出手来做小生意,甚至减少酗酒问题。而对富有国家来说,如果仔细使用,也可以有效降低社福支出。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