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17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CoP 17)大会上,全部8种穿山甲由CITES附录Ⅱ升至附录Ⅰ的提案被通过。
这意味着所有穿山甲及其制品的国际商业性贸易将被完全禁止。
投票过程中,仅印度尼西亚在2种亚洲穿山甲问题上投了反对票,其它则全部一致通过。
9月30日,参加此次大会的“野生救援”(WildAid)全球CEO奈·彼得表示:“在穿山甲问题上,各成员国态度非常一致,这在CITES历史上实属罕见。这可能是本次大会最大的成果。在一些盗猎重灾区国家,惩罚措施也将大大加强。”
穿山甲是全身覆有甲片的中小型哺乳动物,生活在亚洲和非洲地区。穿山甲目前一共有8种,亚洲、非洲各有4种。
CITES将其管辖的物种分为三类,分别列入三个附录中,并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附录Ⅰ的物种为若再进行国际贸易会导致灭绝的动植物,明确规定禁止其国际性交易。
此前,8个穿山甲种类全部被列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名单中。
近几年来,全世界查获的走私穿山甲活体和冻体以及穿山甲片数量不断增加。
环保组织“野生救援”在最其新报告《穿山甲:危在旦夕》中提到:据估计,在过去大约10年中,有超过100万只穿山甲遭到捕杀和走私贩卖。穿山甲已经成为世界上非法交易数量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穿山甲的甲片入药、肉被视为一种山珍野味,导致其在亚洲和非洲的数量骤减。
上述报告指出,穿山甲是独居的夜行动物、繁殖率低、它们受到威胁之后会本能地蜷成球状,而不是逃离盗猎者。这些因素都导致穿山甲种群极易受到盗猎的破坏。同时,穿山甲的圈养难度极高。因此,贸易中的穿山甲全部来自野外捕获。
报告还称: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富裕阶层的兴起,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对穿山甲肉和甲片的需求持续走高,这种不可持续消费给穿山甲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压力,“虽然甲片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与人类的指甲及犀牛角相同的成分),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证明穿山甲片具有药用价值,但依然有不少中国人相信:穿山甲片可以‘治疗’风湿病、多种皮肤病和伤口感染。”
“野生救援”认为,保护穿山甲需要更积极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鼓励支持对穿山甲的保护,以消除主要市场对穿山甲片和穿山甲肉的需求,继而压缩非法国际贩卖活动的盈利空间,可以有效去除盗猎穿山甲的诱因。
“野生救援”是1999年在美国注册的非营利非政府国际环保组织,2004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致力于减少穿山甲在亚洲国家的消费。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