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电影技术厂迄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隶属上影集团,是国内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洗印基地,也曾是中国年产量较高的影片技术加工基地。其中负责胶片生产的洗印部门,是这个厂的核心生产部门。如今,技术厂传来消息,将于十月底前关闭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
▲上海电影技术厂。上影集团图
随着人们脚步的加快,那个属于“从前慢”的时代的事物也正一一离我们远去。作为一门十分年轻的艺术,电影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流行,总是宣告着老技术的淘汰。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在人们为VR技术和CGI特效惊叹的同时,曾在电影领域长期制霸的胶片,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从柯达倒闭开始,胶片将死的言论从未停止过。伴随着上影厂胶片生产线的关闭,加上之前就已经关闭胶片生产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这一次,胶片电影在中国可能真的要消失了。
生产线从鼎盛到关闭不过十几年
▲电影胶片
数百年来,影像的世界一直以胶片作为时间轴,胶片也见证了电影的发展史。从黑白到彩色,从8毫米、16毫米,到标准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人们通过一卷卷胶片,不断追求还原世界的最大可能。
胶片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和工业沉淀,以其优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画质促进着影像的美学和表达能力不断发展。
近年来,使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已经越来越少。在华语电影世界,除了香港、台湾地区还有《一代宗师》、《聂隐娘》这样的名导演大作,大陆也只有《箭士柳白猿》、《长江图》等寥寥无几的胶片作品。
▲《一代宗师》海报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作为老牌电影公司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是近代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生产出《铁道游击队》、《牧笛》、《南征北战》、《鸡毛信》、《渡江侦察记》等经典的老电影,《建国大业》、《东京审判》等新世纪的主旋律电影,也从这里走出去。
▲《铁道游击队》海报
这些电影虽风格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标签——胶片电影。
不管是技术上的辉煌,还是胶片市场的火爆,都曾为电影制片厂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效益。
上海电影技术厂现任厂长陈冠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厂是国内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洗印基地,也是中国年产量较高的影片技术加工基地,曾有太多经典电影在这儿诞生。《生死抉择》、《2046》之类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当然也有很多进口分账大片的拷贝洗印,都是我们做出来的。”
▲《生死抉择》海报
本次上影厂将要关闭的,是原来厂里做胶片工作的核心部门——洗印公司。既然是个厂,就得看生产的量。
在陈冠平看来,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代,始于市场化之后。随着胶片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洗印公司的产量不断提升。最辉煌的时候,是在2002-2010年之间,车间曾出现过八条生产线全开以及上百名工人同时操作的盛况。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臻成熟,胶片时代极盛之后的衰退如迅雷般猛烈。2012年是一条分水岭,在此之后,胶片业务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从生产线停产过半到如今的全线关闭,仅用了四年。
被问及胶片没落的问题,陈冠平说:“这一切也是无可奈何,谁也没有办法。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设备损耗和环境能耗,如果按照之前一年两三千万的收入,还可以维持基本运营。对于技术的发展,企业要面对市场化的竞争,在目前国内胶片电影毫无市场的情况下,真的无法继续运行了,目前我们将全线转入数字制作。”
澎湃新闻记者询问生产线关闭后设备和工人去留的问题,陈冠平表示,“设备应该就留个两三台。但是厂里要给这些为生产线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工人们一个体面的结局。他们从二十岁左右就到这儿来,在这儿工作了三四十年,见证了技术厂的成长。我们很感激他们,一定要让他们体面光荣地走出这个厂。”
随后记者在车间也看到了将要停用的洗印设备,却被告知“虽然这些机器能保存下来,但是长时间冲印胶片,里面残存了很多化学药物,一旦停下来,不出几个月就会失去生产功能,也就没有冲印的能力了。”
在冲印车间,记者见到了依然在这条最后的生产线上工作的60岁老工人钱顺安。他从年轻时在技校学了技术就来到这里,已经做了近39年。
2016年9月20日,上海电影技术厂,59岁的工人钱顺安正在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上工作。澎湃新闻记者朱伟辉图
忆起当年的鼎盛时期,依然有些小激动,“大概2009年的时候,订单非常多,我们周六周日也不休息,连续地三班倒,甚至一天工作十二小时,还是根本忙不过来。那会儿,这里热闹得不行。”
被问到老人所在的生产线现在的情况时,钱顺安十分感慨:“现在这条生产线就剩三个人了,生产的也不是电影,就是一些民营公司送来的玩具幻灯片订单。等过几天这里的库存胶片用完了,我们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胶片没落的必然
数字技术刚出现时,所呈现出的影像还是极其粗糙的。虽然比起胶片,更廉价也更便捷,但总体上还是完全无法与性能几乎被挖掘到极限的胶片相比。
但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技术厂的技术工人告诉记者,“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呈现井喷式地发展,无论是传感器面积,还是分辨率、动态范围等技术越来越接近甚至达到了胶片的水平后,胶片必然会被淘汰。”
当然,胶片的终结不只是技术上的必然,还有经济上的考量。2002年,美国七家大制片厂联手成立了数字电影倡导组织,该组织的使命是“建立和记录数字电影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推荐规范,确保统一的、高水准的技术性能、稳定性和质量控制”。
在数字电影的历史元年1999年,《星球大战前传:幽灵的威胁》在美国首次进行数字商业放映时,电影采用了基于TI公司数字光学处理芯片技术的放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