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抑郁症斗争很久之后,乔任梁沉睡了,包围他的,是无数网络评论组成的汪洋大海——这是这个世界给他临别的“馈赠”。
官方通告,微信号的二手消息,大V,点蜡,回顾,谣言,戏仿,段子……安慰的,善意的,恶意的,恶搞的,像一团乱七八糟的野火,而手持火把的人,就是那些“键盘侠”。在任何一个社交媒体的角落,你似乎总是能够发现这些人:他们热衷参与社交媒体上各种事件的讨论,王宝强和马蓉、乔任梁和赵丽颖,尽管这些事件看上去跟他们完全不相干;他们反应非常迅速,一有什么热点跑得比任何一家记者都要快;他们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说这个公知“不爱国”,那个明星“不纪念人没良心”;他们有时候特别“入戏”,在社交网络上跟人拼个脸红脖子粗,各种伦理梗频出。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是那么安静,稳妥,老实,与网络上的他们判若两人。你经常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
在乔任梁事件爆发之后,多数回复表示哀悼,但也有回复第一反应是去找他的朋友陈乔恩和赵丽颖,把“冷血”的标签贴上去
当然,“键盘侠”不是全天候的,随着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参与类型、讨论和方式。但有的地方出奇一致:喜欢关注热点话题、好辩论、爱喷人、爱耍段子、思维简单……究竟什么会把一个人变成键盘侠?除了很多人提到的情绪发泄和素质问题以外,我们总结了七个原因抛砖引玉,也欢迎大家把我们批判一番:
一、借助话题,表达观点。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欲望,这就像吃饭上厕所一样。
很多人,出于各种目的迫切希望世界了解他们的状态,抒发他们的想法。但现实是残酷的,如果只是自说自话,恐怕没有什么人愿意听。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搭上话题这趟“出租车”,然后让它开到自己想去的方向。就像微信小编“蹭热点”来推销自己的公号一样:搭上了热点,很多平常无法轻易受到关注的群体或者观点,就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例如乔任梁与抑郁症就是一例。(但这也暴露了公众对抑郁症的漠不关心,详见由我的同事范俊杰所写的另一篇文章。)但另一些事实模糊,或牵涉复杂的热点,所有相关的群体都会想方设法把它跟己方已有的观点相结合。其原因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群体多一些曝光,自己的观点多一些被人认知的可能。
你相信王宝强事件是女权问题还是法律疏漏?你相信WADA刚被揭发的兴奋剂丑闻是黑客的道德问题,还是美国欧洲操控体育的铁证?事实真相往往直到最后才分析出来,你记忆的反而是在这个话题上各个群体的已经有的观点和态度——这时候,他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二、展示自己,一夜成名。
咪蒙(IT之家注:著名作家)这样的毕竟还是少数,一般人想凭借自己努力写出一条转数千条的微博,或者数千个赞的评论,非常困难。然而以热门话题为题材,或者直接在热点新闻下方进行评论,被人关注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这不仅仅是一个微博或微信时代才有的途径。早在博客和BBS年代,就相当多的人凭借一个热点评论,一夜成名。这种套路最早的一篇,例如1997年老榕写了一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迅速把他变成了当时中文网络人尽皆知的意见领袖。(当时中国网民加一起不过65万)而他也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第一波热潮的创业者。老榕的道路正被很多人重复着:如今每一个新闻热点,每一篇朋友圈十万加的热评,背后都是许多新晋段子手和草根意见领袖梦寐以求的进身之阶。
老榕,凭借一篇恰到好处的足球评论成为了意见领袖,以及中国电子商务第一批弄潮儿。如今,大批的公众号写作者和草根作者正想复制他的成功之路。
感谢互联网,把每个热点变成了一个数亿人盯着的大秀场。罗马大竞技场和皇马的伯纳乌体育场如此伟大,它的容量也不过十万人。而随随便便任何一个网络热点,都能够带动上千万乃至上亿的流量。那么,你愿不愿意身在大竞技场的中央,让人看看你五分钟的闪耀?
一年前,范玮琪曾经因为“不看阅兵”遭到网络围攻,这些围攻的语气,长度都非常类似。
三、对抗孤独,在集体里找到新的自我。
许多人都抱怨自己感觉孤独,但他们反而更加热衷于网络上跟人辩论。原因是在辩论中,他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成了一个虚拟的“意见队伍”里的一部分。这个虚拟的“意见队伍”如果加上了类似于维护道德、爱国主义之类的名头,就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而这种为队伍,为真理奋斗的感觉,会给予他们崇高和安全感。
今年痛骂乔任梁的明星朋友们“还有闲心发微博,冷血”的一堆回复,恰恰让我想起了一年前,逼对岸艺人范玮琪对阅兵进行表态的回复。再往前,还有贴吧频出的“爆吧”事件。它们如此类似:义正辞严,整齐划一,简单粗暴。有人怀疑这是花钱雇佣的水军,其实相当多的人的确是自愿参加的:他们是一群在集体感中找到自我的“新人”。他们一边享受着为真理而战斗的崇高身份,一边感受着集体给他们的温暖和认同。至于言语粗俗、侵犯他人权利,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了——反正我们的目标总是对的,而且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能像诸葛亮骂王朗一样的击败论敌使其坠马身亡,恐怕是许多“键盘侠”的最高理想
四、享受语言上征服“敌人”的快感。
很多人把“键盘侠”的出现归咎于素质不高,这种观点可能忽略了一点:除了探索知识,讨论出结果以外,还有一种快感:在语言上征服“敌人”,击败“敌人”。击败敌人,又可以显示自己的知识和英勇,又能够满足骨子里的征服欲。想想点赞破亿的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的视频,虽然意义有更丰富的延伸,但多少能明白点儿这种感觉。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许多“键盘侠”难以学会好好说话:他们讨论的目标,不是为了得到共识,甚至不是为了传播观点,而是为了“爽”。他们不是为了一个观点是否正确,而就是像玩网游一样要击败一个虚拟的敌人。如果这种敌人很难对付,那当然要想许多办法去战胜:从最初讲道理变成重复观点,扣帽子,一直到伦理梗和人身攻击。所以社交网络你发现很少愿意承认自己观点错了,因为问题已经不是一个论点的真伪,而是自己尊严和面子能不能保得住。
还有一种特殊的敌人:那些身份很高,却处于舆论劣势地位的人。比如陷入舆论风波的明星。由于公关形象,他们无法回嘴,而攻击他们却可以让人产生一种“高于对方”的快感。所以这类人一旦陷入了劣势,遭到的辱骂比一般人要强烈的多。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