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结合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方向,人类未来大规模移居宇宙其他星球,这是重要途径。”昨天,“2016中国科幻季”活动在北京启动,科幻小说《三体》作者刘慈欣、美国天文学家迈克尔·布朗等科幻、科学界大腕就科幻与科学的共融相生展开对话。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文学奖项“银河奖”获奖名单也在活动上揭晓。何夕的《天年》摘得最佳长篇小说奖,张冉的《太阳坠落之时》、江波的《机器之道》摘得最佳中篇小说奖,夏笳的《晚安忧郁》、陈楸帆的《巴鳞》、犬儒小姐的《应许之子》摘得最佳短篇小说奖。
谈到科幻与科学的关系,刘慈欣说,不同于已被大众所接受的以相对论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现代科学的世界观还不被公众熟悉,更不为公众接受。正是相对陌生的科学世界观为现代的科幻文学提供了巨大的资源,科幻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向公众展示现代科学的内容。“写小说的所有努力就是把极其广阔的400亿光年直径的宇宙和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刘慈欣说,这种联系并不是概念上的,而是真正和宇宙联系起来。
刘慈欣认为,科学已经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比如手机,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作品也想象过未来的通讯方式,但科幻想象里没有一个能达到现在智能化手机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对科幻来说是一种危机。科学催生了科幻,可能最终也会杀死科幻。但同时,科学对科幻也是机遇,当现代科学所描述的世界观被接受时,可能就会迎来科幻文学的第二次高潮。
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日本首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毛利卫现场发问,如何看待人类戴着假肢或者机器上太空。刘慈欣说,他一直认为,人机结合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方向,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但除了技术突破,将面临文化、心理和传统习惯的障碍,最初的人机结合如何在社会上不受歧视的生存。“人类未来大规模移居宇宙,这是重要途径,先不去改造火星,先去改造自己。”但刘慈欣畅想,“假如真的发生,我不会先改造自己,先看看别人改造得怎么样,这个心理障碍没法克服。”
迈克尔·布朗在互动话题时说,他从小就从科幻小说中吸取了很多能量,书架上摆的都是科幻小说。正是这种科幻小说的陪伴,体会到科幻文化,让他最终成为一名科学家。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样,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宇航员,虽然没能实现,但成为天文学家,成为宇宙探索的一分子。
不过,迈克尔·布朗笑称,“虽然人类一直在探索太阳系,但是我不太相信人类能居住在其他星球,人类还是要生活在地球上,只要把机器人送去就好。我就是《三体》小说中的失败主义者。”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