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谷神星是太阳系主要小行星带里的最大天体,但它本身仍让科学家困惑不已,它最大的未解之谜便是行星表面130个明亮“外星”斑点的来源。而近日发布在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新研究解释了这些斑点或可能是这可矮行星内部渗出的物质所引起的。
谷神星昏暗的表面遍布了130多个明亮斑点,最醒目的那个位于Occator撞击坑,后者宽92千米,深4千米,它包含了谷神星最明亮的区域。最新研究发现谷神星表面的盐的沉积方式不可能与地球上的一样。“撞击坑的形态学与富含冰的亚表面并不一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与太空探索学院的行星地球化学家米哈伊尔·佐罗托夫(Mikhail Zolotov)教授这样说道。
他们发现亚表面更可能包含30%至40%的冰,而剩余的60%-70%则是岩石和低密度的强硬材料的混合物,后者很可能是由水合盐和笼合物组成。研究人员提出Occator撞击坑的碳酸钠的形成很可能与行星材料里的其他碳酸盐相似,是通过水成过程,佐罗托夫解释道。
这意味着在撞击产生Occator撞击坑后,水成过程将地下的矿物质带到陨石坑表面。 30%的冰就足以将这些盐分带至表面。“少数冰就足以形成水溶液,这些水可能也是矿物质的热水合作用所释放的。”佐罗托夫博士说道。
去年进行的测量表明这些明亮的区域很可能是由水合硫酸镁组成的,这种材料表现出水冰升华的证据,导致产生了阴霾的云,后者很可能是由冰或者尘埃粒子组成,起源于陨石坑内部。
美国宇航局黎明号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些斑点并不是由之前预想的硫酸镁组成。在期刊《自然》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意大利罗马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德·桑蒂斯(Maria Cristina De Sanctis)博士和同事分析了黎明号宇宙飞船上的可见光和红外光谱成像光谱仪在距离谷神星1400千米远处收集的数据。“谷神星表面明亮的区域最初被解读为包含大量水合硫酸镁。”但研究作者发现这些斑点其实是由混合了其它矿物质的碳酸钠,又名层状硅酸盐,以及碳酸铵或者氯化铵组成。“在地球上,水合碳酸钠和重碳酸盐是从表面水沉淀而来,例如随着湖水蒸发逐渐沉积或者在炙热的温泉环境。”佐罗托夫教授说道。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