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趣味》月刊4月号刊发题为《关于第一印象的真相》的文章称,如果你去应聘,你认为坐在对面的HR需要多长时间来对你产生一个评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雅尼娜·威利斯和亚历山大·托多罗夫通过研究发现,只需要一秒钟。
文章称,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向参与者出示陌生人的照片,让他们根据魅力值、好感度、竞争力、攻击性和可信度等5个指标给出对这些陌生人的第一印象,并记录下他们产生评价所需的时间。结果显示,无论看照片时间有多久,参与者产生第一印象的时间几乎都是一秒钟。
实际上,看照片的时间越久,参与者的第一印象越强烈。威利斯和托多罗夫认为,我们会很快对他人产生第一印象,而且这个印象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牢固和强烈。
我们都是视觉动物,认知世界和他人的方式首先就是靠双眼观看。2012年,4个年轻人利用人类的这项本能研发出一款线上交友软件——Tinder,帮助那些没有时间或者羞怯的人广结善缘。
目前Tinder在全世界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用户,其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每天推荐一定距离内的4个对象,根据他们在脸书网站上的共同好友数量、共同兴趣和关系网给出评分,得分最高的推荐对象优先展示。用户可以选择“喜欢”或者“跳过”该名推荐对象。假如用户喜欢的推荐对象恰好也对其表达了好感,那么两人就可以互发消息,在脸书网站上互相关注,并在线下见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薇薇安·扎亚斯通过研究发现,我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将对我们和此人熟悉之后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验中,参与者在看过他人照片并产生第一印象之后,了解到更多与此人相关的信息,但对这个人的看法却没有发生很大改变,甚至在面对面的交流之后也没有改变看法。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对人产生第一印象?这是一个有关人类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问题。虽然大脑掌握的信息很有限,但是却能迅速对面前的人进行扫描,以便解开困惑。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个人时,大脑中的杏仁体和前扣带回皮层都会变得活跃,其中杏仁体与情感认知密切相关,而前扣带回皮层活跃能使人迅速作出决定。这一过程使我们能在陌生人面前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文章称,几代心理学家在数十年中对第一印象的形成展开了研究与分析。上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指出,我们认识一个人时会通过信息片段对其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而这些信息片段也有核心和边缘之分。他在实验中让两组人认识了同一个人,并提供了7个形容词,让他们在其中挑选出能够描述自己对此人的第一印象的那个词汇。
两组人得到的头6个形容词是相同的——聪明、灵巧、能干、果敢、实在和谨慎,但第一组的最后一个词是热情,第二组的则是冷漠。结果显示,第一组对此人的印象明显好于第二组。阿施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这次把不同的两个形容词修改为礼貌和不礼貌,结果两组实验参与者的描述并没有较大差别。这就说明,礼貌和不礼貌是边缘特征,而热情和冷漠是核心特征。
上世纪20年代,爱德华稬·桑代克对光环效应展开了研究。光环效应指的是,我们趋向于以偏概全,仅根据一个人的某一项好的或者坏的特征就对这个人产生整体印象。研究显示,我们往往将一些积极的特征加在外貌好看的人身上,虽然我们并不熟悉这个人。相反,如果一个人相貌丑陋,我们可能就会认为此人并不友善,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改变这个第一印象。
研究人员认为,之所以第一印象很难改变,是因为我们趋向于化繁为简,以便节省精力,并防止大脑超负荷运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曾说,你所看到的就是全貌。意思就是,人们通常只看到事情的某一方面,聚焦在现存的证据上,忽略不在眼前的证据。而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没有对此人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留下的印象,并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复杂。
很多研究表明,我们倾向于以貌取人,而且第一印象经常会出错。例如,我们通常仅凭一个男人的外貌就断定他是或不是同性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尼古拉斯·鲁尔曾在实验中向上百名参与者询问照片中一个男人的性取向。当人们被告知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时候,都很难改变第一印象。鲁尔表示,虽然要花费很大努力才能改变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但人类在事实面前必须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研究发现,性别和模式化的观点在形成第一印象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安吉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女性的笑脸更容易给人留下和善的印象,而男性的笑脸则不会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反之,外表强悍的女性比起男性更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第一印象这件复杂的事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是否要相信表面现象。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此人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在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时,这两方面的考虑几乎占据了我们脑容量的100%。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