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上小学二年级的我迎来了人生第一台游戏机——任天堂FC。从此之后,在我的学生身份之外,又有了一个“神秘”身份,那就是“游戏玩家”。对于像我这样的80后一代来说,游戏的启蒙源于FC,而最终大都落在了电脑上。
80后接触电脑的时间虽然比较早,但价格非常昂贵。我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是父亲在1998年左右从日本带回来的一台松下笔记本,当时并不懂得什么型号之说,只知道它是一台笔记本,黑乎乎的并不怎么好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台笔记本的主要功能除了运行一些在今天看来极其简陋的学习软件之外,就是当时能够玩《洛克人》、《红色警戒》、《马里奥》以及《狮子王》等一些刻在3.5吋软盘里的游戏,这也是我对于电脑游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图片来自网络
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脑对于我而言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当时电脑的用途并不像今天这么丰富,而且电脑上的游戏比MD、PS、SS平台的游戏差太多,对于当时的玩家来说,电脑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时间来到2008年,大学毕业的我由于工作原因才拥有了人生第二台笔记本电脑,它是一款联想的商用笔记本,当时感觉性能还不错,但由于2008年到2010年整个电脑硬件的发展速度突然加快,所以两年之后就将它出掉换了一款游戏本,也就是这款游戏本,一直陪伴我到前不久。
▲今年明显感觉到老电脑遇到了大瓶颈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重度游戏的欲望渐渐减弱,比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RPG、经营模拟类游戏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实在是力不从心,而一些节奏明快,短小干练的MOBA、FPS类游戏更适合我,比如《英雄联盟》、《守望先锋》、《COD》等等这样的游戏,一局就是一局,随时可以离开,不需要持续攻略。
然而对于一款五年前的老游戏本来说,现下很多游戏对硬件的要求都已经提升到了又一个高度,以前能忍受“读条慢”,但现在面临的问题则是“无法流畅运行”,这对于游戏玩家而言完全是两个概念。于是,我决定换一台新的游戏电脑……
关于换新的几点考虑
五年、十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换电脑还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毕竟当时电脑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奢侈品”。如今随着购买力增强,以及电脑价格趋向合理化,电脑换新逐渐变得自然起来。其实最近换电脑的时候也仔细想了想过去几年为什么懒得去折腾换电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那台老电脑换了固态硬盘之后系统变得顺畅了,而且面对常玩的游戏也基本能运行,除了读条慢一些其它都能忍。
其次,感兴趣的内容大都没有太高的硬件要求,老电脑还能跑得动,总觉得换新没有太大必要。
第三点,硬件更新速度快,每次觉得想换电脑的时候就在想,“是不是等下一代出了再买更划算呢”。
其实就我了解,身边很多朋友都有相类似的想法:一方面觉得老电脑还能忍;另一方面总是觉得花几千、上万块换新电脑之后也就一年多的保值期,觉得不划算。“那为什么五年没换电脑的我今年狠下心换了台新电脑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一阵子,起初觉得自己是冲动消费,后来想想原因可能并不这么简单。
电脑行业的大环境已经改变
首先我觉得电脑行业的大环境已经出现了很大改变。
随着硬件工艺制程更新速度放缓,电脑升级节奏开始变慢,硬件平台生命周期的持续时间更长。比如第六代英特尔酷睿平台发布之后,下一代平台落地,再到最终产品上市都可能是后年的事情了,与其继续忍受老电脑缓慢、迟滞的游戏状态,不如换台新电脑看看高画质、极顺畅的游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这对于老玩家而言也是一种根本的诉求。
硬件性能过剩面临质疑
其次之前有不少声音表示“电脑硬件性能,尤其是处理器性能严重过剩”,此前我对这样的观点也有一定的认同,但最近半年来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已经有些站不住脚了。我想对于每天聊QQ、上网、看电影的用户来说,普通的电脑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游戏玩家来说,性能永远不过剩,因为每年总有一些要求更高的游戏或应用出现,来挑战过去的电脑硬件,虽然我们不必每次面临这样的挑战就选择换新电脑来应战,但至少三、五年以上的老电脑还是很难做到坚守的。
尤其是最近受朋友之邀体验了一下VR游戏之后,对此更是有着深深的体会。
大家可能都明白,普通的3D游戏更看重显卡性能,只要显卡性能过硬,处理器老一点也没什么太大问题。但VR游戏则完全不同,除了需要高性能显卡之外,对处理器的要求同样也非常高。因为当你在全景视频环境中转动视角的时候,画面1秒钟从左到右,或是从下到上,这个过程是需要极其强劲的处理器运算能力才能够使之变得顺滑流畅的。
所以对于我这种对VR游戏有规划和需求的老玩家来说,这也是我下决心换台新电脑的动力所在。
新的视觉体验
最后可能就是视觉方面的需求。
我之前的那台老电脑发布于2009年左右,当时屏幕分辨率普遍1366×768。但说实话当年觉得1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