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已经是一个很久远的名词。那场被称“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在世人的记忆中似乎逐渐淡化,受害者好像也已成为历史的背影。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30周年之际,凤凰网记者走访曾经惨烈的核灾区。当看到那些荒芜的“鬼城”,当看到那些因辐射变异的孩子,当看到那些还在挣扎求存的人们,才发现原来漫长的30年,还是短暂到无法掩盖所有的悲剧,无法弭平无辜人群所承受的伤痛。警钟仍在嗡鸣,如果世人不是选择自欺欺人的话。
对于核灾难的致发因素,过去已经谈得够多,比如核反应堆存在设计缺陷,操作人员违反程序等等。但和事后看来非常明显的层层失守对比,事先无数专家的判断是——核电站绝对安全。这种自信不仅体现于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发生事故之前,也被认为是绝对安全的。
这是悲剧留下的最深刻教训,没有“绝对安全”这回事,如果要发展核电,就要记住切尔诺贝利,就要记住人性无法根除的疏忽麻痹和可能犯下的愚蠢错误,尽一切可能防患于未然。
和盲目自信相比,切尔诺贝利还暴露人类一个更无法饶恕的愚蠢错误——用谎言、用沉默、用官僚主义来掩盖错误,伪装安全。重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诸般细节,除了让人震惊的一个个意外,就是从事发到善后的各种隐瞒和谎言。
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其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对于核事故后的信息封锁,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揭露:“政府保持缄默,医生也沉默不语。各地区等待来自州府的指令,州府等待明斯克的指示,明斯克则等待莫斯科的命令。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锁链,锁链的一端连接着少数几个决策者。”
为了维稳,核事故的消息一度秘而不宣,不仅如此,最初几天图书馆里所有关于辐射、关于广岛和长崎的书,甚至就连有关X射线的书都消失了。这仿佛黑色幽默一样的情节,不仅当初真实上演过,如今看来似乎也不陌生。只要制度不透明,只要权柄被严格控制于少数人之手,那越是可能引起震荡的重大事故,消息越是可能被封锁。而越是封锁,所造成的后果可能越发严重。
切尔诺贝利的善后,据称耗费了前苏联180亿卢布的代价(当年一卢布相当于一美元)。这还是可货币化的代价,因其不当应对而造成的人心损耗有多大,则无法估量。其中有多少是事故本身造成的,有多少是政府信息封锁隐瞒真相导致的,也无法精确计算。有人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敲响了前苏联的第一声丧钟。梳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整个过程,的确可以隐约发现正是前苏联的制度埋下了隐患,决定了善后的逻辑路径,而巨大的错误终于变成制度的不堪承受之重。
“切尔诺贝利最大的灾难,并不是辐射,而是谎言。”每到切尔诺贝利的纪念节点,这句话就会被广为传播。这的确是切尔诺贝利事故最具现实启发意义的教训。保证“绝对安全”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前提,保障这一前提的现实选择,只能是通过制度扼杀谎言。任何国家要发展核电,最基本的前提是保障信息透明,让所有人知道如何第一时间应对可能的风险。
切尔诺贝利不是唯一造成惨烈后果的核事故,核电站也不是唯一具备可能造成毁灭后果的科技。今天重温切尔诺贝利,走进那片被遗忘的地区,触摸那些还在挣扎的人生,听听那些看似无力的控诉,对于那些傲慢而自信的人类或国家,是又一次的警钟和追问——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曾发生过的那些个体或制度的错误,今天是否有自信说不会重演?
切尔诺贝利是留给世界的一个巨大问号。“绝对安全”的核电站是如何一步步变为遗毒至今的大灾难,如果时光倒转,有没有可能避免这一切?任何国家要推进类似项目时,都有必要在这巨大问号下深察自省。这是历史对未来最大的价值。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