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就是转型最明显的企业之一,李东生对乐视的态度,也从敌对走向共盟。
去年12月,TCL多媒体宣布引入乐视为战略投资者。乐视同意以每股6.5港元认购TCL多媒体约3.49亿股股份,将在TCL多媒体中占股20.1%。双方未来将探索新产品共同研发、优质内容和垂直服务领域的用户联合运营。
互联网电视已成为家庭大屏入口,各品牌均会凭借自身的运营平台提供的完善构架,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以牢牢抓住自己的用户群。
TCL新组建的互联网应用及服务事业本部,也已着手搭建和强化涵盖移动互联网、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的互联网应用服务运营平台。截至2015年12月31日,智能电视TV+平台激活用户数1192.5万,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480.1万,同比增长111.6%。移动互联网的活跃用户已经到了2364万,2000万量级的增长数字亦是非常快,月活跃用户将近900万。
根据财报显示,去年一年,TCL多媒体来自互联网服务的收入约为4300万元,其中食品及广告收入达到4194万元。
酷开公关部人士则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5年底,脱胎于创维的互联网电视品牌酷开,运营终端数量超过1500万,日活跃用户数为570万。据悉,酷开去年年初设定的目标运营收入为5000万元,实际完成签约运营收入为1亿元,超额100%完成,目前为止这个数额位列互联网电视的签约运营收入第一。
各家传统企业应对互联网转型,均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做文章,在内容、应用上频频布局。在刘步尘看来,短期之内,传统电视真正的盈利点在于硬件,运营收入不会成为大头,但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尝试。传统厂商,也从单一的硬件制造,转化为软硬兼施的服务提供商。
传统厂商急寻破局之道
据奥维数据预测,2016年电视机市场,零售量估计为4739万台,微增1.4%,零售额为1611亿元,微增2.5%。
在市场饱和、增速乏力的形势下,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利润奶牛,成为彩电巨头跨过生死线的关键。
民营企业出身的创维,由于机制上的灵活性,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谋变。杨东文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视进入存量时代,但国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像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大量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仍处于高速增长的环境,未来创维品牌也将加强海外拓展。其次,通过产品创新与技术升级,存量市场中必将迎来换机潮,创维将紧抓技术革新的机遇。最后,加强软硬结合是重点。
在杨东文看来,从整体而言,创维未来的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智慧家庭的转型,两个增长手段是经营性增长和资本性增长,两大实现路径是多元化和国际化。
从业务层面上看,2014年,创维数字在国内分拆上市,增加了资本窗口与平台,同时创维财务公司成立,真正实现了产融结合。同年,创维落地了智慧家庭战略,互联网品牌“酷开”独立运营。以稳健风格著称的老牌彩电创维,亦正大举进入白电领域,完善彩电为主、多元化发展的布局。创维前年接盘厦华南非公司后,去年更是频频出手,先是成立了新的空调公司,又相继并购德国彩电厂商美滋、欧洲机顶盒企业Strong。
毫无疑问,创维已经确立了智能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三大战略目标,同时,在这几大核心目标的战略部署下,各业务领域可谓节节开花。
就TCL而言,目前它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上游面板产业链的彩电企业。华星光电在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之外,还在投建新的生产线,其也成为近两年TCL的“盈利奶牛”。
TCL集团财报显示,去年TCL集团营收1045.79亿元,微增3.5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5.67亿元,旗下华星光电去年营收为180.28亿元,净利润为20.7亿元,贡献了80%的净利润。
有意思的是,黑电市场过去“轮流坐庄”的规则明显。最早老大是长虹,进入2000年以后,先是康佳,后来又是TCL,再后来又轮到创维和海信,一直没有绝对的老大。在杨东文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与黑电产业、产品的特性有关,受技术影响非常大。“第一名如果在下一轮的技术,产品转型过程中没有跟上步伐,第一就会成为包袱,马上就会退出,另一个品牌跟上了,又变成了第一。”
10年前,国产彩电大规模从CRT向平板电视转型,迎来了更新换代的市场红利,到了2009年平板电视中销量彻底超过了CRT电视。第三代的显像技术革新,无疑将带来一个充满想象的市场空间。不过,目前针对未来的显示技术发展趋势,五大主流彩电企业态度各不相同。创维注重押宝OLED,推进中高端市场。目前在上游面板资源供应、产品结构、品牌形象等方面,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OLED产业竞争力。此前康佳,以及投资等离子失策错失发展良机的长虹,亦紧跟OLED趋势推出新品。而技术派的海信则力推其ULED电视,押注ULED和激光电视,欲在显示技术上进行突破。
TCL方面则向记者表示:“目前没有计划推出OLED电视,理由很简单,现在采用的彩电方面的技术能够达到的性能完全超过了OLED技术的效果。今年彩电除了原有的量子点技术,还会导入HDR高动态对比的技术,这从系统上来讲完全是超越OLED的,但从价格上来说还是有优势的。此外,TCL已经开始投资印刷显示技术的研发。”
日本巨头没落的借鉴
今年的3月30日,是非常特殊的日子。日本“白电三巨头”中的两家在一天之内易主。
继鸿海精密工业宣布斥资3890亿日元收购夏普2/3的股权后,当日晚间,美的集团对外宣布,其已经和日本东芝株式会社签署确定性协议,拟以自有资金约537亿日元(约合4.73亿美元)收购东芝所持白色家电业务80.1%股权。
在2005年之前的30年时间里,尤其在家电领域,日本一直是全球家电产业的霸主。然而“病来如山倒”,如今资产频频出售,颓势明显,日本的没落似乎超出了外界的预期。由盛转衰之间,国内彩电巨头又需从中如何借鉴?
刘步尘向记者谈道,日本有着最好的员工,同时却有着最糟糕的管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的没落不是在产品和技术,而是败在管理和营销上。
“过去,多数日本大企业病凸显。在中国市场的分公司,多数没有得到总部的放权,甚至连促销都要向总部报告,产品出了问题,首先要向总部层层报告,等到决策下来,甚至已经引发了公关危机。日本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表现不够灵活,决策效率不高,管理模式不适应中国的市场变化。这与任正非著名的管理理论,‘让听到炮声的人决策’,大相径庭。”
过去几年,郭台铭与夏普密集接洽,意欲拿下夏普的面板工厂,但“鸿海恋”一直情路坎坷。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在业内流传。2012年,郭台铭曾在夏普位于大阪的工厂发飙怒吼:“你们日本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决定一件事?我最后再说一遍,接不接受我的要求,最好赶快考虑清楚。”彼时,夏普公司总裁奥田隆司及其他高管就像被老师训斥的小学生一样低着头。雷厉风行的郭台铭难以忍受夏普在收购决策中的温吞态度,一度谈崩。据悉,入主夏普之后的郭台铭,正准备加速上马OLED技术的开发与量产。
眼下,国内彩电在海外市场加速崛起,像极了当年胸怀称霸全球雄心的日本品牌。但对日本家电巨头没落的认识需要全方位的反思。富士康愿意替夏普还债,是觊觎夏普先进的面板技术;美的拿下东芝,是企图突破瓶颈进入日本高端市场。但松下、东芝等品牌,甩下的家电业务,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个包袱,占比越来越小,医疗、新能源等更多高科技含量,高毛利率,同时具有前景的业务仍然在培育和成长之中。迄今为止,日本仍然有着一流的技术,是全球门槛最高的市场,对产品和技术的执着追求值得国内彩电业借鉴。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