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亲友、团体协助:很多时候我们一个人在抗争,那很累人,效果不彰。微信彷佛冰箱里的蛋糕、柜子里的A片在呼唤我们,只要打开就能立即满足。我们需要找至少一位信任的人,和他分享我们的情况,主动请求他的帮助。跟着他出去走走,或在一个互助团体中彼此分享,共同努力。越是想一个人解决问题,就越容易回到个体的孤独感。
毋宁说,这一切的尝试,都是为了让我们找回真实生活的感觉。
台湾近期有个流行语叫“同温层的朋友”。其典故来自立法委员选举之前,某些支持A政党的朋友以为A政党会有很多人选上立委,结果出来却差强人意,他们检讨背后的原因,在于会和他们关注、讨论,为他们的发言点击喜欢的朋友,全都是A政党的支持者,所以这在心理上造成一个假象,好像很多人都支持自己的政党,支持自己的理念。但实际上只是小团体聚在一起取暖造成的假象,而这个假象没有办法改变现实。
我们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同温层”社群,结交这些朋友。
Facebook、微信,社群软件的普及,好像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连结性。实则诚如Johann Hari所说,“当你遇上危机,你会发现能助你一臂之力的不是脸书上的朋友,而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朋友。”
微信沈迷的现象,背后体现的就是我们在情感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在虚拟世界,而是要回归真实世界;不在抛弃微信,而是让工具回归工具该有的价值,工具是解决问题的媒介。
我们寂寞,却误把联系他人,满足感情的工具,误认为是目的。
唯有把真实世界中,人们的情感需求搞清楚了,我们自然就能解放刷微信的手,转而握紧现实中真实的一双又一双的手。当我们在现实中获得来自肌肤,传达自内心的温暖,我们才不用在冰冷的屏幕上去寻找CPU散热下虚拟的体感温度。
[解语] 我们不用离开微信,但我们得让微信仅仅做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1]改编自国立中正大学辅导中心的“网络成瘾”测验。
[2]王智弘(2008)。 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与辅导策略。辅导季刊,44(1),1-12。
[3]教育部辅导计划丛书 现实与虚幻:网络沉迷辅导。
[4]Johann Hari: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