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降费”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似乎始终没有达到消费者的诉求。面对政策施压、虚拟运营商、OTT的冲击,三大运营商的日子并不好过,眼看着传统业务被逐渐蚕食,自己要沦为“管道工”,心里急得很,这也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此时,如何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实惠,这是运营商要思考的。
运营商日子不好过 流量需要新玩法
随着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普及,运营商已经很难从话音、短信等传统业务上捞到油水,但同时也催生了另一大需求,那就是流量。4G时代,手机网速已经不逊色于网络宽带,人均流量的消耗大幅攀升,“睡前忘关流量,一觉醒来房子归移动了”虽是戏言,但也印证了巨大的使用需求。
作为服务提供商、网络基础资源的把控者,运营商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毕竟流量都需要从这里提供,虚拟运营商势头再猛也只是“二次引流”。然而,单纯的“卖流量”已经让运营商看到了天花板,不仅是因为利润率很低(网络、管道、运维都是成本),还总有合作伙伴和或消费者抱怨流量太贵,两边不讨好。
根据中国结构收入结构测算曲线图,预计2016年第四季度流量收入将超过话音收入。如果不改变,运营商的利润率可能会越来越难看。正如国务院在《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引导和推动电信企业通过定向流量优惠、闲时流量赠送等多种方式降低流量资费水平,提升性价比。鼓励电信企业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套餐匹配等服务。
如今,慵懒的运营商已经难以坐着数钱,而是要跑起来“抢钱”,从谁手里抢?虚拟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消费者都是潜在目标。流量不清零、隔三差五地送个流量包...这些措施无法改变根本问题,即使暂时安抚了消费者的情绪,也解决不了利润率。更何况,我还听到不少用户抱怨:“速度是快了,钱也更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实运营商没少付出,只是没做到消费者的心里。好在,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新玩法。
送流量难持续 合作是出路
说到新玩法,送流量是最简单粗暴的,不过一般只有新入网的用户,或者逢年过节才能享受到。此外,并不是每家运营商都会采取这种方式,优惠的程度也不相同。这些只能算是运营商内部的促销计划,变向的降价优惠,没有什么新意,也难以持续。至于流量共享,道理差不多,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游戏规则。对于运营商来说,“送流量”依然摆脱不了卖资源赚钱的路子,没有什么发展空间,而且流量的价值也在逐渐贬低,“老本儿”能吃多久还是个问题。
这时候,运营商想到了合作伙伴,试图增加新鲜感和互动性,效果也还算不错。运营商找到了一些互联网企业,与他们的app谈合作分成,针对app收取定向流量费,有了点儿精准定位销售的意思。举例来说,网易云音乐为联通和电信用户提供了流量包,每个月的价格分别为9元和10元,QQ音乐则是三家运营商均有覆盖,不过移动和电信有地域限制。类似的音乐app还有不少,不贵的价格对发烧友来说也还划算。
视频也是一大需求。腾讯视频面向联通3G和4G用户推出了流量全免,每月15元,还附赠7天好莱坞会员,同样价格的还有优酷,每月针对联通3G/4G用户有6GB的定向流量。不过,也有不合作、主打自家VIP资源的,比如乐视和爱奇艺。此外,社交、网游等领域也有类似的定向流量包,就不一一例举了。总的来看,联通在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方面,是相对更积极的。
与之前的广撒网相比,互联网公司拿到流量资源后,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向组合套餐,将流量更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刺激了运营商的流量消费,留住了用户,免费+增值的方式也让流量产品化。对于常年卖增值业务的运营商来说,思考模式早已愚钝,此举也倒逼其有了新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乐视手机将app定向流量扩展到了全域,为运营商的流量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终端厂商加入其中,这些不差钱的企业为了营造手机卖点,出手也势必很阔绰,运营商应该不愁有钱赚。可以说,传统的流量使用已经无法吸引用户的兴趣,在政策施压下,运营商降价是大势所趋,如何提升用户的兴趣,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钱买流量,加强社交性和互动性,是运营商需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的。
所谓的后向收费,真的可行吗?
说到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后向收费”算是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前向收费是对使用业务的用户收钱,而后向收费则是对提供业务或内容的合作方收钱。也就是说,企业提供定向或通用、本地或全国的套餐,产生的费用由企业直接付给运营商的,用户无需承担。什么意思?如果你来玩儿网游,用工具下载东西,或者看视频,这些是不花流量费的,由企业统一购买。
对于企业支出的那部分流量费用,可能会通过会员或者其他模式弥补回来。这其中,用户应该是赚到实惠的,企业(服务提供方)也吸引了大批使用者,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角色并没有改变,收益也不见得多好。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企业的预算有限,不会将钱都花在买流量上,毕竟这只是一个卖点,还是用户更重要;其次,企业倒是吸引来了新用户,可运营商的用户和业务规模并没有变化;此外,这种“半路截流”的模式,所得的收入远没有前向收费的多。
在“后向收费”过程中,运营商更像是企业的“增值工具”,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道工”角色,所谓的创新只是新瓶装旧酒,本质没有改变。运营商担负着巨额的管道建设和运维成本,这点儿肉显然不够吃的。
发现用户真正的需求
表面改来改去,倒不如从模式上搞点创新,或者定位更精准。既然要定向,不妨更精准一点,与大数据相结合,找到真正的高频app,为微信、新闻、网游等场景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同时,监测每款app的后台使用流量。此前,用户对几百兆或者几个GB的流量把控没有那么精确,流量用着用着就没了的事情时有发生,让运营商“背了黑锅”。这样一来,也可以增加用户的信任感。
此外,随着内容质量的提升,企业也可以联手运营商推广“流量免费,内容付费”的方式。与之前的定向包月不同,内容提供方可以将整部电视剧、整张专辑、体育比赛一年的直播权,打包出售给用户,价格要高一些,给运营商的分成也更高。通过优质内容的定向流量,培养用户掏钱购买内容的习惯。
探索新的收费模式,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
或许,你对某一类app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比如给一个人每月1GB的淘宝定向流量,他能用多少?是否真的有用?都是未知数,看上去挺大方,其实用户并没有得到实际的优惠。要避免这种情况,除了要结合基于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倒不如把选择权交给用户,他们才是最了解自己需求的人。
中国移动VoLTE
前几年,日本运营商K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