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察另外一种可能性:非人类因素带来的环境巨变。地球环境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只是人类文明史太短暂人们没能觉察而已。每一次波动中,地球环境整体都会发生巨变,可能变的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比如最近的一次冰期在一万年前才结束,如果那样的冰期再来一次,各大陆将被冰雪覆盖,现有的全球农业将崩溃,对拥有巨量人口的现代化社会而言将是灭顶之灾。而这样的环境巨变从长远看来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就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出现,对这样的环境变化,现有的环保手段只是杯水车薪。
人类文明要想在人为的或自然的环境变化中长期生存下去,只能把环境保护行为由被动变主动,人工整体性地调整和改变地球环境。比如缓解温室效应,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包括在海洋上建立大量的巨型太阳能蒸发站,把海水蒸发后喷入高空以增加云量;在太阳和地球间的拉格朗日点,给地球建造一面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遮阳伞。。。。。。等等,这些工程无一不是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其规模之大,如上帝的手笔,所涉及的技术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在科幻中才有的超级技术,其难度远大于太阳系内的行星际航行。
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从经济层面上看环境保护,我们发现它与太空开发也十分相似:都需投入巨量的资金,在初期也都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
但人类对环保的投入与对太空开发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以中国为例,十二五规划中计划投入环境保护的资金为三万多亿人民币,但对太空探索,只计划投入三百亿左右。世界其它国家的情况也相差不多。
太阳系中有着巨量的资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带中,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资源,从水到金属到核聚变燃料,应有尽有,按地球可以最终养活一千亿人口计算,那么整个太阳系中的资源总量可以养活十万个地球的人口。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放弃了太空中的十万个地球,只打算在这一个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们生存的手段是环保,一项与太空开拓同样艰巨同样冒险的事业。
同环保一样,太空开发与技术进步是互动关系,太空开发会促进技术进步,波罗工程之前美国并不具备登月需要的技术,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在工程的进行中开发的。核裂变技术在地球上已成为现实,实现太空核推进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可控核聚变虽然还未实现,但只存在技术障碍而不是理论障碍。
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四十多年前登月飞船上的导航和控制计算机,其功能只相当于现在iPhone4的千分之一。
太空开拓与已经过去的大航海时代很相似,同样是远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开拓一个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的航行在当时得到了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女王的支持(更确切地说是是卡斯提亚尔王国的女王,当时独立的西班牙并不存在),女王自己也难以供起这个船队,据说她把自己的首饰都典当了,然后供给哥伦布远航。现在的事实证明,这是最明智的一笔风险投资,以至于有人说世界历史是从1500年开始的,因为到那个时候人们才知道整个世界的全貌。
现在,人类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我们现在甚至比哥伦布要有利得多,因为哥伦布看不见他要找的新大陆,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几天之后还没有见到陆地,这个时候他的内心肯定是充满了犹豫彷徨。而我们要探测的新世界抬头就能看到,但是现在没有人来出这笔钱。
也许,人类文明做为一个整体,就像人类的个体婴儿一样,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真的永远无法走出摇篮。
但从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没有父母的,人类是宇宙的孤儿,我们真的要好自为之了。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