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CCS Insight以及腾讯ISUX三家调研机构的数据正不断向市场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7610万部,与2014年的2890万部相比增长163.6%;CCS Insight最新报告《2015—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预测》则预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2.45亿台;而腾讯ISUX发布的《2015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则显示出可穿戴设备正越来越深入消费者心中。
与许多电子产品发展类似,中国正成为可穿戴设备消费的主要市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核心技术如上游芯片设计以及操作系统研发上仍然面临巨大的困境,这也导致了可穿戴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致命的不足——精确度差。在未能更好地解决这一不足之前,我国的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链都还处于待进化的阶段。
可穿戴设备发展进入飞速期
可穿戴设备近年来不断跃入人们的眼球,在办公室、街道上、公园里等等场所,我们都常常能见到人们佩戴。而可穿戴设备现在究竟发展如何?是否已经获得广泛的普及?最近三家机构的调研数据或许能为我们呈现出可穿戴市场发展的大致容貌。
IDC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7610万部,与2014年的2890万部相比增长163.6%。这之中厂商数量的增加、设备种类的增多,用户体验的提升和价格的下滑是推动了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IDC还预计,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734亿部,年复合增长率为22.9%。
而来自于CCS Insight的调研数据似乎更加看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据其最新可穿戴技术报告《2015—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预测》中预计,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2.45亿台,这一数据比IDC的数据要多了近7000万台。而到今年年底,CCS预测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将达到8400万台。
前两家调研机构从数量上预测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势头,而腾讯ISUX则从消费者心理接受能力进行判断。腾讯ISUX不久前发布的《2015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中有不少数据值得关注。腾讯ISUX主要从QQ用户中抽取8083人作为样本,其中过半数用户对“智能手表”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并且后续的数据表明: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网民中的渗透率从2.9%增长至8.4%,其中手环的渗透率达到4.6%,明显高于智能手表的3.1%和运动相机的0.7%。
业内专家便指出,全球可穿戴市场正进入爆发期,而我国在政策与资本市场双向利好智能硬件的背景下,可穿戴设备未来更加是一个巨大的金矿,厂商云集共同深挖可穿戴设备百亿市场。
穿戴设备“不准”成掣肘
然而,目光从可穿戴设备辉煌的前景收回,放眼当下却会发现,整个可穿戴设备领域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几乎每一款可穿戴设备都配有记录各项与人体有关数据的功能,比如睡眠、心率、运动量等,而每每有新款可穿戴设备面向市场,也总能够见到这些功能。在一个市场还未完全拓展开来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无可厚非,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关乎可穿戴设备发展命运的问题——精确度是否准确。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统计出来的数据是消费者进一步跟进运动或调整的准则,而若是数据不准确,便无法更为客观地反映出用户当时的状态,而若这种情况出现,那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信心将一落千丈,而可穿戴设备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而不确切的情况在当下还真就经常发生。《中国消费者报》8月份的调查发现,各种主打“防丢”、“防走失”功能的儿童智能手表,宣传的产品定位精度相差较为悬殊:一些手表声称定位精度在开旷地带小于5米;一些则宣传定位精度约等于20米;更有些厂家宣传只要用了他们的手表便能确保在3秒内找到孩子的准确位置,然而消费者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却发现,部分儿童智能手表的定位精确度远没有厂家宣传的那么高,一些所谓的定位最精准的手表精确度竟然是78米,可以想象一下在近两万平方米的大的城市中寻踪孩子的难度。还有媒体报道,有些家长反映,明明孩子就站在自己的面前,而智能手表的定位却说离自己还有几十米;更夸张的是,有一名家长反映,有一天定位一下自己孩子的位置,结果竟然发现是在湖中心,吓得连忙出去找,却发现孩子明明就在旁边的公园玩耍。智能穿戴设备种种“不准”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远不止如此,因而有网友调侃成“找娃神器”其实是“害娃神器”,不少业内人士更是呼吁,家长不能将孩子的安全寄托于智能手表。
集合大数据将成解决方案
智能可穿戴设备因“不准”而隐藏的风险还有许多,虽然相对专业级的设备,在产品形态上更加微型化的智能手表、手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厂商无疑却需要重视,尤其是在开拓医疗领域市场时,更需要对自身产品的精准度方面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把关,否则,极易酿成事故。而厂商如何提升自身产品的精准度,通过大数据集合分析或是一个方式。
一方面,要完善数据收集的基础——不断地完善算法模型。不论可穿戴设备硬件本身的数据采集多么精准,其所采集的数据并不能直接生成并呈现给用户使用,而是需要借助于后端的算法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之后才能呈现。可以说软件中的算法对监测精准起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还需要改善消费的认知。当下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我戴上了这个“高科技”的智能手环或者手表,我就能知道我的运动量。这种认知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却要有个前提,即可穿戴设备是不是已经有了“神”级的应用。从目前来看,显然还存在一些距离。要想获得精准的监测数据并非不可能,用户须按照监测设备以及与此设备对应的算法方式使用该设备。
不论如何争议,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它必将会从婴儿成长为青少年,并走向成熟,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可穿戴设备的精确度将会进一步提升,也将最终造福于人类。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