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边界在哪里?对于一家在行业上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来说,如果它聚拢了足够多、足够重要的信息,并且得以用这些信息重新主导人们生活的话,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假设我们把具备这种能力的公司叫做“老大哥”──就和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称呼的那样,我们的生活又被哪些“老大哥”主宰着?
当然,成为“老大哥”的前提是赢得用户。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提供用户可信赖(或者至少无法摆脱)的服务。这往往不是一件坏事。比如把一件难以接近的事情变得很简单:微软让人人都明白了使用电脑是怎么一回事,亚马逊想方设法用一键下单的技术让购物这件事到达最简化的形式。
但“老大哥”令人不安的地方在于,当它们变成庞然大物之后,就停止创新,这是苹果最初反抗IBM这位行业老大哥的原因;也在于当他们掌握了足够的数据之后,可以做一些让人们难以想象的事情,比如默默出售你的隐私。
可以选择放弃“不作恶”,这是老大哥真正让人们担忧的地方。
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里,老大哥是每时每刻监控着你一举一动的人,它无处不在,它掌握了你所有的信息,并且用这些信息为自己服务。
一家公司的性质很有可能会变成这样。在吴修铭的那本《总开关: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里,他提到了信息垄断。比如Google拥有整个搜索行业,亚马逊则是在线零售业的老大,这些都是一时难以打败的对手,它们有能力像当年的AT&T一样,垄断整个通信行业,让其它竞争对手找不到进入的机会。
我们希望把想象停留在那些美好的部分,但也不得不警惕它们的边界。一个公司的作恶与不作恶的界限应该在哪里?我们从几个“老大哥”开始讲起。
1,IBM:它让更多人用上了电脑,但是有人担心它的创新能力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犯了一些大错,导致IBM赢了,那我个人的感觉就是,我们将进入长达20年的计算机黑暗时代。”
这句现在多数人已经相对熟悉的话是乔布斯在1985年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说的,当时的IBM已经推出了个人电脑的产品IBM PC,向办公室、学校、商店和家庭普及开来,IBM让计算机进入了商用时代,这势头前所未见。
乔布斯的担心在于,IBM不会在这类个人的消费产品的体验上花过多的心思,作为一家年迈的大公司,它占领市场的方式更多不是通过产品上的创新,而是通过以往积累的资源。IBM是在朝鲜战争的时候开始制造计算机的,它选择跟政府签订了合同,先研发的是“国防计算机”,随后转移到消费者的需求中来,1981年它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从此让人们个人电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这台电脑出售一个月,就有了24万的订单数,第一年就为公司带来了近10亿美元的收入。
乔布斯觉得自己更酷一点,他研发的电脑搭载了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知道技术和人文应该如何结合起来,做出让大众消费者着迷的产品。这不是IBM的关注点,它精于数据处理,更擅长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服务。虽然懂市场,但是未必能够把握大众消费者的心理,做出让他们爱不释手的东西。对于后者,年轻的公司苹果认为自己做得到。一旦IBM取得成功,世界各地的电脑厂商就会以它为榜样,在乔布斯看来,IBM PC会让一个行业缺乏想象力。
但是当乔布斯为了推出麦金塔电脑,以《一九八四》为题拍了一个反抗IBM这个老大哥的广告片时,很少人能想起IBM以前也是这么酷过的。
19世纪80年代,由于新移民进入美国,美国的人口普查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不幸在政府部门做了这份工作,他一般需要八年的十年才能和他的同事把一次人口普查工作干完。1890年,这里的一个职员赫尔曼·霍尔瑞斯发明了自动制表机,把苦活中的人们解放了出来,也为政府节省了500万美元的费用。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个基本的设计,在未来超过50年的时间里几乎改变了所有的行业,直到后来商用电子计算机出现,用的还是这个最初的数据处理形式。
因为发明了电动打孔机,它在二十年代迅速垄断了打孔机的全球市场,并且为它创造了巨额利润。IBM继续积累大量资金是在随后到来的二战时期,IBM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诸如瞄准器这样的军火设备,实力变得雄厚起来。由于拥有数据处理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IBM成为了真正的老大哥,你会发现这家公司之后所涉及的多个领域,包括你可能不知道的卡罗尔压印机、戴顿标尺、考勤机、硬盘、自动柜员机、关系数据管理系统、会计计算机,一直到后来的个人电脑,跟数据处理相关的东西,它都有先发制人的优势,最后让这些信息为自己服务。
在学校里学过书法、对图形感兴趣的乔布斯对这点是不服气的,凭借IBM此前在资金和市场上的积累,IBM PC很有可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每个人都用上电脑这事儿会按照它们的思路普及下去――如果没有乔布斯这些个刺儿头的话。
2,微软:世界上大约95%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曾经都来自这家公司
“硬件必须要付款购买,可软件却变成某种共享的东西。谁会关心开发软件的人是否得到报酬?这合理公平吗?”1976年,比尔·盖茨写了那封软件史上著名的《致软件爱好者的公开信》。
他说的是曾经与他合作的MITS公司,两年前这家公司用英特尔的8080微处理器生产出叫做Altair的计算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为它研制出了Basic语言,不过他认为MITS公司并没有按照之前的承诺将重点放在Basic语言上,而是推销自己的电脑,导致盗版软件蔓延,盖茨觉得不太公平。
这就是微软诞生的开端。虽然他跟保罗·艾伦当时只是两个必须依附在MITS公司之下,给别人做做软件什么的,但是这个生意的未来可能性让他们拥有了反抗的能力,微软随后成立。到了1998年,世界上大约95%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都是微软的Windows,公司市值达到了2500亿美元。
微软做对了很多事,选择跟当时的巨头IBM合作,选择很早开始关注日本市场、早期看到了更多前景并拒绝收购提案、看到了办公软件的市场并雇佣Xerox公司的研发人员开发了Office产品。如果一家公司用操作系统占领了大部分人的电脑,说明它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在Office办公软件之外,还有IE浏览器、音乐播放器、邮件服务商、在线服务和实施通讯工具MSN、新闻频道MSNBC,还有Xbox游戏机……当时的一个编程软件换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操作电脑,知道电脑是怎么回事。
比尔·盖茨当初感受到的那种不公平,也慢慢被其他行业的公司感觉得到。比如网景公司。1995年首次公开募股当天股票就上升到75美元的网景公司遭遇了微软,后者的Windows系统阻止了网景浏览器与一些编程接口相连,也就是人们想在Windows上用网景浏览器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需要用到的程序不兼容,但是用IE浏览器就没有这个问题。
这是人们认为当时微软会形成的威胁,让人感到不安,凭借操作系统的成功,继续推出相关的产品占领各个领域的市场份额,当时的微软已经不难做到了。1999年美国政府诉微软公司垄断,考虑的正是这种“越界”行为,占据某个市场80%以上的份额在美国其实并不违法,但存疑的是,如果微软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