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正式入伏,北京气温再创新高,大部分地区达39~40℃。其中,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达38.9℃,中心城区大观园的最高气温达42.2℃。中央气象台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
在气象学上,“高温天气”是指气温在35℃以上。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就可被称为“高温热浪”,即一段持续性的高温过程。
在北京常年(1981年至2010年气候平均)的高温天数中,出现35℃以上气温的天数约为5.83天,37℃以上仅1.53天。
据统计,2010年北京高温日数为15天,2011年为7天,2012年为8天,2013年为10天,2014年为10天。今年,仅7月12、13两日的气温就超过了37℃,且专家预计此轮高温将持续到15日才有所缓解。
近年来的高温天数均高于北京常年高温天数,伴随着今年最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北京地区电网负荷也突破历史记录,而近来高温天气增多也是有原因的。
辐射、下沉增温的叠加效应
此轮高温成因除了晴空状态下的辐射增温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受高压脊影响下沉增温的叠加效应,多重因素导致了高温。
由于华北黄淮等地处在台风“灿鸿”的外围云系与降雨云团这两个天气系统中间的晴空区,因此日照强,辐射增温较为显著,炎热不断升级。
虽然是今年来最大范围的一次高温过程,不过持续时间不会太长,随着冷空气和阴雨天气的到来,预计到15日,高温将逐渐消退。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化过程中对整体自然环境改变而造成的高温现象。
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城市下垫面类型的变化。即从水、土、植被组成的自然表面转换成由混凝土、沥青等构成的建筑物和道路。
人造表面的反照率小、热容性高,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从而能够积蓄大量由太阳辐射转换的热量。加之工业、交通和商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周围自然环境气温。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区绿化面积的增长,城市热岛效应有所减缓。但随着北京城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北京的边界地区正在成为新的热岛。而城市群区之间的热岛环流相互作用可能使热岛现象呈增强趋势。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具有互相影响的关系。6月的北京空气达标率不足五成,而在去年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计划研究6条通风廊道以增强通风潜力、缓解热岛效应。
北京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而人类活动正是产生城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车辆、空调以及工厂等排放出来的大量煤灰、粉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城市上空形成屏障,温度升高,加剧热岛效应。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