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服务把用户当成犯人对待”,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2003年的一场发布会上,这么评价当时的流媒体音乐公司。“他们以用户订阅的模式存在,但是我们认为订阅是一个错误的获取音乐途径。
原因之一是,音乐对于用户来说一直是可购买的。当你买了歌曲,它就应该永远属于你。”之后乔布斯向公众介绍了iTunes Store,并说到:“购买电子专辑将会是获取音乐最流行的方式。”
他的话也成为了现实,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不过后来,流媒体服务公司就开始取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了,哪怕他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上周,苹果臣服于趋势,推出了自己基于订阅模式的流媒体音乐产品Apple Music。每月9.99美元,就可访问这个拥有超过3000万首歌曲的平台。这几乎涵盖了市面上出现的全部歌曲。
我曾经怀疑过流媒体音乐这件事情的格调和道德,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作为一个长久的苹果用户——自1987年开始我写的每一篇东西都是在Mac上写的,当苹果推出Apple Music这么个产品时,我总不能不用用看。
苹果网站上的宣传语写道:“我们对音乐充满激情。音乐的力量不断激励我们并推动我们一天天前行。所以我们做出了Apple Music平台,并希望让音乐服务变得更好。”全世界最伟大的公司不仅为你提供音乐还将音乐体验变得更好,你又如何拒绝?音乐类产品似乎是值得信赖、的确能有些用的产品,而且看起来也是时候有些升级了。
Apple Music的核心是音乐库,但在这个基础之上它也提供了很多附加服务帮你拓展你的音乐面、找到合你口味的歌,以及在你和你所喜欢的歌星或者其他粉丝之间搭建起连接。
“New”的页面由当今正红的著名歌手占据:Pharrell Williams,Eminem, the Rolling Stones以及Taylor Swift(和苹果撕了一场之后,Swift还是把音乐上架给Apple Music了)均榜上有名。Apple Music还具有网络电台功能。“For You”页面则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为用户推荐歌曲,用户还可以通过放大或缩小“流派气球”进行喜好匹配的校准。
我双击了“古典”和“实验”两个流派,系统推送了不少意料之内的歌,以及一些不太搭调但也比较令我喜欢的歌给我。在Connect这个页面里,苹果为我准备了Gustavo Dudamel(委瑞内拉的古典音乐指挥家)。
古典乐一直都是流媒体世界中的黑洞。Spotify、Pandora和其他服务都根据艺人、专辑和单曲去组织他们的曲库。而作曲家(作曲但是并不参与演奏)的存在使得作品编辑工作很容易陷入混乱。
去年我写过用Spotify听音乐时会遇到的麻烦:我得通过识别交响乐中的一些特殊随机的小变化、仔细观察封面图里的一些小字信息,才能知道我在听的音乐到底是谁演奏的。甚至我得上网查很多东西。NPR Music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更多用流媒体音乐服务听古典音乐的麻烦之处,甚至包括流媒体音乐的音质问题。
iTunes Store一开始出现时,它对于流行势力之外的其他流派例如古典音乐,处理得相当不错。有时候,首页推荐上还会出现古典乐。另外,“作曲家”这个分类信息也能够引导人们更容易地找到那些包含很多作曲家的演奏专辑。但新的Apple Music则对古典音乐关注甚少,“作曲家”不见了。马勒第五交响曲的小柔板被标注为“Daniel Barenboim作品”。
就易读性而言,Apple Music相较于Spotify提高了一些,比如你可以方便地看到一张歌剧唱片中是谁在演唱,封面变大了之后也更容易看到作曲家的名字,虽然他们不会在产品给出的信息中出现。
但比如有一张叫《Time Present and Time Past》的唱片,表演者信息是大提琴家Mahan Esfahani和Concerto Köln,但封面上根本不会给出哪些作曲家写了哪部分作品这样的信息,你还得去互联网上搜索才能知道这张唱片的全部作曲家是J. S.和C. P. E. Bach, Geminiani, Górecki, Reich, Alessandro Scarlatti。讽刺的是,这些资料系统是收录着的,只是没有呈现给你。你搜以上哪个作曲家的名字都能搜到那张唱片。
不过苹果的工作人员自然不会在意这样的抱怨,而不关注古典音乐的大多数用户肯定也不在意。但是这说明了至少在第一次更新迭代中,苹果不愿意接纳这个有着一千年传统的文化流派,而这也正是整个流媒体音乐行业的趋势。你能感受到整个行业对一些特定的流派、小众的艺人、一些政治信息和文化内容的关注度在降低。
差异性被不断消除:流媒体的确“流”起来了,不过是流向越来越集中的主流。Apple Music里有一块儿专门提供一些基于场景和心情的歌单,比如起床时听的歌单、在工作时听的歌单、在做饭时听的歌单等。就差一个死的时候听的歌单了。Times网站的评论家Ben Ratliff在最近写道:我总感觉我是在哪里购物一样,这些推荐给我的音乐就像是“我们的消费者最喜欢听的”,这种推荐音乐的方式给我一种“亲切的不人道”之感。
你也可以忽略产品中体现的那些主流的东西,自己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库。然而,“主流”对人的压力是巨大的。乔布斯有一句名言叫Think Different,但是人们很难抵抗那些每个人都在听的主流音乐。这就是互联网上发生的事情,借用一句格言:你有权选择那些永远是一样的东西(you have the freedom to choose what is always the same)。长期批评流媒体的音乐家、作者和出版者Damon Krukowski称其为“单一性的回归”。他在Twitter上写道:“苹果的行为对于音乐零售业,就如同我亲眼见证的90年代时产业对出版物所做的事一样:扼杀独立竞争,然后淘汰产品。”
至于经济上,表演艺人和作曲家从Apple Music上获得的收益也不太可能比他们在Spotify、Pandora或者其他流媒体服务上所获得的更高,而这些产品给音乐人的回馈已经常被诟病了。
Krukowski通过观察发现,他从数字音乐上所获得的收入,有43%是来自iTunes的。随着苹果边缘化音乐下载,这块收入将会剧减。可以肯定的是,流媒体音乐中确实有可能挣钱:手持大量版权的主流唱片公司割走一大块收入,像Taylor Swift这样的人能因为播放量收到数亿百万计的支票。“赢家通吃”的经济原则,在这里同样适用。
所以,可能与计划相反,苹果并不能使音乐变得更好;不过它也不会带来长期伤害。事实上,它甚至带不来多大影响。音乐学家Deirdre Loughridge最近在个人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音乐订阅服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当时人们在图书馆借阅活页乐谱。当时的专家们担心这会削弱音乐商业经济,并会改变人们听音乐的本质。
“肤浅者永远会追逐新的东西。”当时德国一本期刊登了一句这样的评论。几十年过去了,一位钢琴老师写到:“将音乐借阅图书馆称为’音乐零食博物馆’再合适不过。”如今,几乎和当年一样的抱怨瞄准了Spotify、YouTube和其他的平台。
如Loughridge所说,以前的那些焦虑被遗忘是因为当时的音乐借阅图书馆被遗忘了。如果它们的存在伤害了音乐销售,那其所造成的破坏,起码也是被很快的修复了。Loughridge认为这段黑历史应该让人们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任何一种宣传“我们就是音乐产业的未来”的模式。
无论是钢琴、留声机、MP3,还是云服务器,我们总是受到承载音乐的容器的迷惑。我们认为机器不是在拯救音乐就是在摧毁它。机器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是我们很少这些表面变化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