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新闻不是跑出来的吗?这个提问的答案也许将被改写。近日,新华网宣布组建专门使用无人机采编新闻的队伍,这是首个全国性无人机新闻项目。以后,新闻可能是“飞”出来的。然而,谁来认定无人机驾驶人的从业资格?无人机是不是“想飞就能飞”?
自从《爸爸去哪儿》热播,无人机拍摄开始进入传媒行业,为广大群众所熟知。过往作为军事侦察的无人机,早已走上民用的道路。渐渐地,无人机成为新闻、娱乐、搜救、能源等领域的常客,从高高在上变为人人触手可及,假如你正在筹备婚礼,找无人机来拍摄婚礼实况也是顺手拈来的事情。
无人机新闻实践遇挫
无人机应用到新闻领域,其优势更显而易见。无人机航拍可以冲破传统新闻采集在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一些难以突围的地形、环境艰险的情况下,无人机的出色表现为观众、读者带来了优秀的现场画面感。
实际上,无人机在新闻领域上的应用,在国外早有探索。今年年初,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10家新闻机构就先后公布开始测试利用无人机来采集新闻素材。在新闻学术界,同样有类似的探索。早在2011年,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并建立了“无人机新闻实验室”。被誉为新闻学大牛的密苏里新闻学院也不甘示弱,在2012年开设了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开展无人机新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自此课程开办以来,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无人机课程,自从开办以来,成功制作了美国中西部干旱、山火、雪鹅迁移等电视新闻报道。
可是,在开设课程不到一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就收到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的一纸禁令,称他们的新闻专业课程驾驶的无人机“没有获得适当授权”,同样遭到叫停的还有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无人机新闻专业。自此,对无人机使用的监管、授权、安全等问题陆续浮上水面。无人机的监管以及法律边界并非美国独有的问题。2014年年初,三名被告人被控违反民用航空管理法规,在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且未取得无人机驾驶员资质的情况下,擅自操纵无人机进入首都空中管制区,法院审判认定其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
低空飞行监管亟须补位
在接受采访时,北京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起淮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目前相应法规政策的缺位若不补齐,未来将会制约无人机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首先是飞行驾驶员。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从2014年4月开始,无人机驾驶员资质及训练质量管理,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负责。这意味着无人机飞行将迎来“持证驾驶”。但根据2014年AOPA的统计,全年获得无人机驾照的不足100人。“无人机大举进军传媒领域,驾驶人资质是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无人机生产企业都在自行组织驾驶员资格培训,并颁发资格证书,但这些资格证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而未来通过对驾驶员资质进行监管来确保低空安全也是民航局势在必行的一步。”张起淮教授表示。因此,对传媒行业来说,加紧考取被法律认可的无人机驾驶资格是当务之急。
其次是安全飞行区域。2013年,我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出台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到,在室内使用的无人机、在视距内运行的微型无人机、在人烟稀少以及空旷的非人口稠密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由无人机系统驾驶员自行负责,无须证照管理。但是针对“何谓人烟稀少、非人口密集”的界定范围、赔偿等一系列问题却并未触及。“目前,我国对空域实行严格管制。但由于不熟悉申报流程、难以获得批准等原因,存在着不小的‘黑飞’群体,安全隐患由此而生。”张起淮说。因此,在填补好法律监管的空白外,尽快推动低空空域的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无人机新闻才可在中国健康稳步前行。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