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晒儿女照片视频成风,实则可能侵犯子女私隐。香港私隐专员公署日前发布报告,指家长及教师对儿童网上私隐关注不足,有父母经常上载子女生活片段,并掌握子女网上账户密码,孩子长大后未必可收回或删除这些被别人上载的资料。
公署建议,父母应尊重子女私隐,在将照片放上网前想清楚对他们将来的影响,应教导子女上网的基本安全规则,如要得到父母同意才能上载相片;不能透露个人密码给任何人,包括老师及同学。
朋友圈晒子女图片可能无法挽回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委托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在2014年10月,邀请儿童、家长、老师进行焦点小组访谈,每组6至10人,当中包括中学生、家长及教师等共6组,他们与关注儿童组织定期进行访谈。另外又与4个关注儿童权利的非政府组织之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探讨儿童私隐在香港的情况及面对的问题,研究为期3个月。
报告结果显示,父母及教师因缺乏认知和支援,较少协助儿童处理私隐问题,也较少关注儿童的网上私隐。
研究发现,有家长经常上载子女生活片段与朋友分享,有不少幼儿园家长认为此举是分享快乐,并表示子女年纪小,不应给予拒绝披露私隐的权利。
报告显示,一些父母可能会把子女的相片及短片上载至社交媒体网站。这些网上的“踪迹”,由于孩子尚很年幼,无从明白和同意这种做法。将来长大后他们未必可以搜寻、收回、或删除这些被别人上载的资料。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互相尊重对方的私隐而容易产生摩擦。
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主管彭碧翠表示,网上资料会永久留存,父母上载子女生活相片如婴儿洗澡照等要衡量后果,“未来你子女的子女再看到这些图片,可能会感到尴尬”,而这些图片或视频也可能会被网上图片库盗取谋利,或被其他人利用作网上欺凌。
与子女加好友实为监控
此外,研究发现,很多受访家长会与子女共用电脑,甚至电子邮件账号,有的更知悉子女社交网站密码,登入他们的账户,了解其社交生活。
有些父母和老师在社交网站与子女互加“好友”,两者经常在社交网站“互通消息”,家长上载子女生活照时,老师也会知道;有学生说,家长曾偷听他们的电话对话及浏览其社交网站,借以得知其交友情况。学生对此感到失去私隐及不获尊重,对家长及老师失去信任。
公署认为,父母有责任保障孩子的私隐。孩子在学校和家里使用的网站或流动程式,父母也应明白和懂得使用适当工具以保障他们的网上私隐,来限制谁人可以看到孩子的资料。
父母应该自己也要明白及要向子女解释,上载在社交媒体的资料会广泛流传及长久保留。父母应教导孩子作为“网民”除享有私隐权利、也要履行责任,尤其是如何应对网上一些嫌恶和恐吓的言论。
强迫子女网上加好友会令关系更紧张
家庭福利会经理(青少年服务)注册社工吴浩希表示,曾有家长强迫子女在facebook“增加”其为朋友,结果关系更趋紧张,建议父母主动沟通,偷偷摸摸容易弄巧反拙
彭碧翠表示,家长及学校均无重视儿童私隐教育,儿童一般缺乏保护私隐的意识,理论上父母可为未满18岁子女作决定,但网上资料会永久留存,因此上载子女相片前要衡量后果。实际操作中,父母也倾向为未满18岁的子女作决定,而漠视个人权利及自主。
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邹凯诗指出,小朋友长大至八九岁时开始懂字,如果看到父母曾于社交网站上“讲自己的坏话”,会影响亲子关系,更会影响对自己的信心,发现“原来爸妈是这样看我的”。邹凯诗表示,如果小朋友向家长表达不满情绪时,要耐心聆听他们的意见,有需要时更应道歉,甚至删除小朋友不喜欢的照片。
私隐专员公署建议
• 父母应尊重子女私隐,在将照片放上网前想清楚对他们将来的影响。
• 教导子女上网的基本安全规则,如要得到父母同意才能上载相片,不能透露个人密码给任何人,包括老师及同学。
• 学校课程内应加入个人资料私隐内容,呼吁学校做好网络保安工作防止学生资料外泄。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