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习惯了外卖地推人员密集的传单,几元钱就能吃一顿的满减优惠,然而最近却发现外卖传单似乎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补贴几乎刚能抵消配送的费用。
事实上,几家外卖O2O的烧钱大户已经在经历着调整、震动和看不见的变革:美团外卖转投腾讯阵营可是融资迟迟未兑现;阿里将投资15亿美金接盘饿了么但显然这个价钱并不理想;百度外卖被李彦宏拆分独立发展从此要自力更生。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卖O2O的阵阵寒意,再加上之前一大批倒下的“前车之鉴”,有业内人断言“外卖O2O的冬天来了。”但实际上,对整个行业而言,现在也就是秋天,真正的冬天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寒冷得多。
巨头入场 烧钱依旧
和洗车和家政等O2O领域的冷清相比,外卖显得格外热闹,随着阿里重启口碑、百度重金补贴外卖,开启了巨头们与垄断、入口有关的美好遐想。
但巨头的入场丝毫未改变外卖O2O靠烧钱维持运作的模式,层出不穷的满减信息和各种远远低于原价的活动预示着一轮更凶狠的补贴烧钱大战又拉开了帷幕。
这是非常可怕的。在资本收紧的背景下,身处低门槛而高度同质化的外卖领域,还在用砸钱买流量的老办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倒退。
冲着补贴而来的多是较为低端的草根用户,并没有多少的忠诚度可言,当补贴不再,大量的用户流失就会出现,前期的投入便成为了泡影。而为了维持漂亮的数据,资本派们不得不继续疯狂烧钱,恶性循环就此产生。可外卖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垄断的生意,追求垄断本身就是虚幻的。只是道理都懂,却依然做不好可持续发展的外卖。
用户信任不再
烧钱补贴模式一直备受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法构建起用户的忠诚度,一旦补贴停止,用户便会大规模的流失。笔者非常认同到家美食会创始人孙浩的观点:重构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感将是外卖O2O平台的首要任务。
若想生存下去,外卖O2O平台必须寻找建立用户忠诚度的正确途径。但是之前的做法是 为了实现一家独大的目标,各方疯狂的烧钱,冲击流量,甚至做到日均200万单,但却疏于对品质和服务的把控,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也让用户逐渐失去了信任。
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监管的不断加强,对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外卖O2O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员公布的“网络外卖订餐调查情况”显示,饿了么证照符合率为0%。就在前不久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对入驻无证商家的外卖平台进行了立案调查,饿了么、美团外卖、大众点评、口碑外卖无一幸免。这些平台重规模轻服务、重扩张轻把关的弊端暴露无遗。
未来,外卖O2O平台需要丢掉只想着烧死对手的旧观念,转而踏实地寻求自己的差异化生存之路。说白了就要看你选择的是不是有忠诚度的优质客群,谁拿到最好的客群,谁就能得到最高的利益。如果还是认为钱是万能的而放任不管,即便烧死了对手也烧掉了用户的信任。
盈利愈走愈远
所有的生意都要考虑盈利问题,外卖O2O花了那么多钱请用户吃了那么久的饭,是时候考虑盈利的问题了,而且在资本收紧的拐点这个问题会越来越迫切。那么外卖O2O们找到盈利的正确姿势了吗?
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已成为外卖O2O平台难以跨越的高山,从商家收取的佣金根本不足以支撑高昂的物流成本。
有业内人士曾给媒体算过这样一笔账:自营物流的成本是十几块钱/单,用十几块钱的物流去配送二十几块的东西,再加上补贴成本,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既然无法从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上来寻求盈利的契机,外卖O2O平台只能在提升客单价上下功夫,这就意味着要做有品质的外卖,争取到高质量的客群。但这对一直以来靠补贴烧钱吸引用户的外卖“巨头”而言,显然并非易事。目前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的客单价在15元左右,百度外卖是30元左右,客单价最高的是到家美食会,大概在100元左右,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要高出一截,这还不算老外习惯给的小费。因此,要想盈利只能提高客单价和适当收取人们愿意为享受服务而支付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是之前走高客单价和相对中高端的平台更有机会。
外卖O2O过冬的正确姿势
要想度过寒冬,外卖O2O平台需转变思路,抱团或者找干爹并非出路,要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拨开迷障,寻求健康的发展之道。
此外,还必须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这就要求平台在服务的种类、客户的群体上作出区分,尽可能提升客单价,虽然很难,却别无他途。而此前一些既注重实力的保存,又一直有着较好盈利状况的平台,则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很可能会强势崛起,成为外卖O2O市场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