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智能手机迅速普及,无线互联网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而这一年也被成不少圈内人称为真正的无线互联网元年。2011年2月,著名风投、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第一次提出了"SoLoMo",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随后,SoLoMo概念风靡全球,相关的项目也倍受观注。
王秦岱的“发现”
王秦岱,手机大头董事长,中国第一批跨国企业的员工,做过亚信总裁,经历过两次上市,被西方媒体称作“中国互联网的建筑师”;2010年王秦岱入主手机大头后,将手机浏览器、影音播放、手机视频整合于一身,颇受欢迎。最近,王秦岱开始沉迷自家研发的另外一款产品无线应用——“发现”。
左图就是“发现”的主页面。页面上面部分是照片缩略图,下面是拍摄照片的网友,中间是照片拍摄的地图。地图上左边“放大镜图标”可以带你进入其他城市;右边的“附近”图标,显示的是距离最近的照片。
右图是王秦岱的照片显示页,在“发现”里,王秦岱的ID叫“懒猪”。图中是王秦岱在朋友婚礼上配上的女儿照片,后面跟了一大推评论,相当火爆。现在,王秦岱每天要用手机拍很多身边人的照片:有女儿的、家人的还有同事的;有散步的、有夜景也有工作场景。每天少则几张,多则几十张,想了解他行踪的人,只要关注他的“发现”,便一目了然。
王秦岱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Solomo产品:内容、好友和位置集成在一个页面上。内容是网友自发上传的,人们通过分享图片,而成为朋友;通过朋友,看到更多照片,这是典型Web2.0 UGC的特色;而照片内容和网友之间,还通过位置维度再次关联:
在纷繁的信息中,人们会更关心距离更近事物,也会更关心就在自己身边的人。在此之前,人们要通过地区网站,分类信息进行层层检索,找到你身边的人。而现在,你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定位筛选内容和好友。我们可能是“有缘千里来相距”,但绝对不会“对面不相逢”。
发现的定位
“发现”的最大的特色是真实,“真实的人、拍真实的事儿、在真实的位置”。王秦岱说,这是“发现”与很多图片网站的最大区别。
智能手机的拍照像素并不低,但与专业相机拍摄照片效果没法比,而汇聚专业摄影照片的网站,如图片博客类网站并不少见。王秦岱强调“发现”的目标不是用电脑上传的“专业”照片,而是要通过手机实时拍摄的“自然生活的照片”——“他们是艺术人生,我们是平凡生活”。
“发现”和手机图片处理工具也不一样。“发现”侧重的是分享,和分享之后的评论;而图片工具更多是对图片的处理和美化。“发现的关键在于记录一个真实的生活和娱乐轨迹,用手代替脚去漫游世界”。
基于位置的服务有很多,其中不少是签到类产品,用户到某个餐馆签到,就会获得奖励或者打折。这这些签到类产品相比,“发现”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了分享和发现,就像在论坛里发帖子,在新浪发微博,希望得到关注,然后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地点和事情。
基于位置的交友网站也很火爆,据说某个知名的无线聊天应用被小姐关注,她们甚至已经学会通过修改签名揽客了。王秦岱又用了一个比较——“他们是爱情人生,而发现是岁月如歌,发现不适合荷尔蒙旺盛的人群,再说“黄赌毒也没法成为合法的产业”
发现很像是一个图片微博,有图片、有粉丝、有关注。王秦岱说二者也不一样,“微博是媒体平台,功能无所不包功能”,而发现侧重位置,强调熟人关系,而不会走名人路。“最初是一个个熟人圈子,家人,然后慢慢拓展开来;而名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关注”。
“发现”的未来
“发现”研发时间不长,仅几个月;推出的版本也仅限苹果和Android的智能手机的高端机型。人们发现,测试版的产品还不十分完美,在使用中,偶尔出现假死的情形,还有图片类应用天生的耗费流量和费电的情形也出现在“发现”上。看来“发现”需要做更多的优化。
人们很关心“发现”的盈利模式,无论是基于位置的广告还是电子商务,都很有想象空间,但王秦岱并不急于找模式,而是更关心产品的体验和用户的反馈。“除了游戏和电子商务,大多数产品最初并没有盈利模式。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有了优秀的产品和用户量、有了内容的积累,不愁没有商业模式”
总结:
现在手机大头的不少员工都成了“发现”控,无论做产品、BD还是市场部的小女生,每天都会上传大量照片,而副总裁汪浚喜欢拿着他的iPad2四处拍照,成为“发现”控里的另类。王秦岱依旧坚持拍照片、评论照片。他在拍照之余也许找到了更多的生活乐趣,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发现产品的漏洞bug,在笔者看来,做出“发现”这个产品,也许是他在无线互联网里最大的发现吧。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