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译自theconversation.com(科学美国人内容合作方),作者Dylan Selterman是社会心理学家、马里兰大学讲师、马里兰大学DREAM实验室负责人,他的研究方向为亲子关系、梦境对行为影响,性行为与爱情吸引力,以及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规范与标准。
一个人到底被同性还是异性所吸引,并不是板上钉钉、一成不变的事,而是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通常由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这种现象被称为性向流动(sexual fluidity)。例如,假如一个异性恋者在某一环境下只与同性的人相处,这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同性朋友对自己的性吸引力或情感诱惑力有所增加。同其它社会特质一样,性偏好、态度、行为和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
性向塑造(erotic plasticity)是另一个相关概念。这是指人们性表现——即性态度、性倾向和性行为方面的改变。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反应可以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会发生这种改变,并不是说男女的性向是“奇怪的”,或是像我们在Slate网上讨论过的那样“令人困惑、谜一样、过于复杂”。
科研人员对“性向流动”的研究使某些人感到不太高兴,因为英语中的“可变性”是“飘忽嬗变”和“变幻无常”的同义词,这些词通常用来形容女性,并带有性别歧视色彩。但仔细阅读科学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当谈论到性,男性并不比女性更简单。
性向流动与双性恋的区别
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有确定的性取向。但一个人的性向流动程度与其性取向是两个并行的独立变量,两者属性不同。一些人性向流动性高,其他人则相对较低。
性向流动可以发生在绝对的异性恋或同性恋者身上,但这只代表一次变化的性反应而已。例如,你可能一直都喜欢柔弱一点的女性类型,但会突然发现一个能以一种新鲜的兴奋方式刺激你的、完全不同的人。你也可能仍然和往常一样喜欢有女人味的同性伴侣,但她可能带有更多的“阳刚”属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渴望一种另类的性体验。假想一个人通常只喜欢与一个性伴侣进行传教士式体位的性活动,但他(她)后来换了一个不同的环境,那里每个人都有多个性伴侣,他们的性活动也更为开放。他(她)被此吸引并想要参与其中,那么这个人也经历了性向塑造。
双性恋是指男性或女性都对其有性吸引力或情感诱惑力。有些绝对的异性恋就算与同性发生了性行为,也并不能代表他们成为了“双性恋者”;但这能表明他们发生了性向流动。
在Lisa Diamond研究的一些案例中,一些生活中基本是“异性恋”的女人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一个特定的女人,然而她们仍然声称自己是异性恋。这不意味着这些女人是双性恋。她们只是对某一个个体产生迷恋,而这个个体碰巧是同性的。
纵向研究表明,人们有时会改变他们的性偏好。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一切都统称为“双性恋”。给他们都贴上“双性恋”的标签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将阻碍对性取向的真实起源、可变性,以及性体验与性表现等的科学研究。
同样,情感联结与性欲望有着根本的不同。用Diamond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可以单纯地坠入爱河而不产生性欲”。
男性VS女性
如果观察数据,你就会发现,女性群体比男性群体更容易发生性向流动。例如,女同性恋者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显著高于男同性恋者。异性恋的女性在监狱中与狱友自愿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异性恋的男性。
当然,这些完全只是相对的统计学联系,并不能对所有的男性和女性加以定义。还有许多男性和女性完全没有表现出性向流动的迹象。
最近有一些专门研究男性性向流动的课题,其中就包括2006年的一项研究,调查男性在过去12个月中的性经历。结果显示,在曾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中,异性恋所占的比例高于同性恋,而且几乎没有人被认定为双性恋。这可能是男性性向流动的又一例证。
性不应该是简单而直白的。如果心理学家宣称人们的内倾和神经质(introversion and neuroticism,五大人格特质中的两个)会随时间而有所波动,人们会觉得,这看起来是显而易见并且无可争议的。一旦话题中的变量变成了“性”,一些人就会觉得它们不随时间变化。但这并不科学。
关注天下网吧微信,了解网吧网咖经营管理,安装维护: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