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天下网吧 >> 网吧天下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过年回家了,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时间:2015-2-16我来说两句
:过年回家了,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

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情人节正好又连着新春佳节,单身狗们急需用已经剁掉的手再网购几对备用的膝盖了。在接受父母亲朋“动之以情”的逼婚攻势之前,不如祭出“晓之以理”的科学大杀器,分析分析逼婚背后的原因,这样起码能……嗯……死个明白。

在心理学领域内,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众多理论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其中影响较大、体系相对较完整的理论模型之一。研究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影响,前者表现为个体态度,后者表现为社会主观规范,两者共同决定了个体最终的行为决策——并以此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基于这套理论模型,我们或许可以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三个心理学角度弄清楚——为什么你妈会逼你结婚?

如果你觉得文章太长,请随时记得看两眼这个九宫格,非常实用,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

一、行为态度

从内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婚姻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看好婚姻,不置可否,消极面对。

看好婚姻:“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结婚了,过得也挺好啊”

父母发自内心地相信结婚是美好的,希望你也能一样幸福。可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为什么父母非要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我呢?我这么发自内心地热爱果壳网,也没有强按父母的头过来看这篇文章啊!

这全都是因为“亲子参照效应”(parent-child-reference effect)。亲子参照效应是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的延伸和扩展。一个人进行字形及语义加工的记忆任务时,与自我相关联的字词,记忆成绩会更好——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实际上,那些与自己较为亲密的他人相关的字词,记忆成绩也会更好。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个体通过建立亲密关系,而将他人包括进了自我的表征之中。

而亲子参照效应,是指父母与子女互相都会将对方包括在自己的自我概念之中。国内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更多地基于社会关系而非自我定位来定义自己的中国人而言,亲子关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之一,因而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也非常大。

因此,父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置可否:“我结婚这么多年,不也过来了嘛”

父母并不觉得婚姻多么美好,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习惯了每个人都应当处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的父母,自然会觉得还不结婚的你怪怪的。习惯成自然,越自然越好。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看过的类似刺激。这就是所谓的简单曝光效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

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大脑认知加工陌生事物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比较累;而加工那些相对熟悉的事物时,就轻松许多,于是会觉得“如沐春风”。所以当看到与自己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时,父母就会觉得你可能出了问题,于是催促你赶快结婚吧。

消极面对:“我过得不好,现在就看你啦”

父母的婚姻生活可能非常不幸福,觉得婚姻简直是苦难。可他们还是要眼睁睁地看你往里跳,甚至闭上眼把你往火坑里推。是亲生的嘛?这是几个意思啊?简单来说,两个意思:

1、自私的心理补偿机制

心理补偿(compensation)是最早由阿德勒提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它是指个体为了弥补自身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劣势感,而努力在其他领域追求成功。这种补偿不仅会体现在个体的不同方面,而且会扩展至与个体心理距离相近的其他个体——比如父母自己未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就会愈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理,有的父母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就会越发盼望子女能尽快找到幸福的婚姻,补偿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遗憾。

2、邪恶的嫉妒心理

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某样东西,就会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维持心理平衡。如果不巧正好身边的人得到了,我们就会更加痛苦。

比如情人节时你的男神/女神对你不理不睬,甚至另觅新欢,这本来就够你难过的,可新欢居然是你的好闺蜜/好哥们儿,恐怕你就更不能忍了,很可能要和这个“叛徒”一刀两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嫉妒。婚姻并不幸福的父母却逼迫孩子结婚,很可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心态。上一代人所处的那个压抑人性的年代里,连自由恋爱都是奢求,更不要说单身主义。

在成家立业步入不惑之后,父母那一代人回顾这一路的时代不公和命运多舛,那些不甘、屈辱、痛苦、愤懑迫于政治正确和人性光辉的压抑无法释放,只能像火山爆发一样找到看似合理的出口喷泄出来,灼伤甚至焚毁身边的至亲至爱。单身的你即使过得很好,有的父母也希望你能一起到这挣扎的围城里来住着。

过个年容易么!

二、主观规范

从外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社会规范的看法,还是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积极导向,应当遵守,被迫达标。

积极导向:“你看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了,多好啊”

父母觉得跟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而正常的才是幸福的。其实正常的未必就是幸福的,同时幸福未必一定要和大家一样才行——你爱看果壳网的文章,跟朋友圈里专门挑谣言转发的亲戚说不到一块儿去,求同存异不也挺好嘛。可为什么父母会产生那样的错觉呢?

因为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证实偏差是决策偏差的一种,英国心理学家皮特·沃森(Peter Wason)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说的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忽略不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见,并将模棱两可的信息向着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方向进行解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和资源贬低与相反观点。

父母那一辈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预设了结婚才能幸福的假设,而后只记住了那些幸福的已婚者和不幸的单身狗,越来越强化这一观点,于是逼迫你结婚。

应当遵守:“随大流不会错的,别人都结婚了你也结吧”

父母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既然大家都结婚了,你也应该结婚。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别人的选择未必适用于你,为什么父母会希望你跟多数人保持一致呢?

因为社会认




关注天下网吧微信,了解网吧网咖经营管理,安装维护: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声明
本文来源地址:http://www.ithome.com/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邮箱:support@txwb.com.,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 网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