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如何提出独创性理论?
有什么非常关键、值得学习的思路?
玻尔的思路就很值得学习。
科学允许人们质疑一切未经证明之事。
包括存在了数千年的日心说、又统治了数百年的经典力学,以及屡受质疑的哥本哈根诠释。
科学也允许人们相信一切未经证伪之事。
包括所有宗教甚至飞天拉面大神。
这两条反向的思路确保了自然科学可以不断地自我更新,可以不断地发展下去。
那些颇具创造性的理论也是在这两种思维的引导下形成的。
大多数时候,科学家都的思维都是在这两种极端过渡区间,并且有选择性地在质疑和相信中来回徘徊。对理论经过反复的发展和敲打,最后还能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思考的精华所在。
质疑一切:质疑一切未完全证明的理论,找出漏洞,哪怕是最微小的瑕疵。通过微小的瑕疵找出最本质的问题。
相信一切:相信自己的思路,尽可能去尝试一切可能的思路。比如说题主的例子,玻尔猜出了mvr=n[hBar],结果和实验相符合,于是拿到了诺奖。不仅如此,他相信描述水滴的模型也可以描述原子核的状态,于是稍加修改就得到了可以描述原子核能级的原子核“液滴模型”。
我本科的导师就对玻尔的思维方式推崇备至。
0)庄子·秋水鱼之乐
先借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故事直观地感受一下,质疑一切和相信一切为什么可以给科学家留下个人选择的自由。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代表的两种极端状态。当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就说明,我们有选择相信任何一方和质疑另外一方的思维的自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桥上。庄子说:“鲦鱼游弋得很从容,这鱼很快乐啊。”
惠子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感知吗;您原本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快乐,那就肯定了。”
庄子说:“请找到原本。您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话所表明的是,就是(您)已经知道了我所感知的然后才问我,我是在濠河上知道鱼的快乐的。【这句诡辩请忽略,拉低了这个故事的品位。】所以鱼到底快乐么?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撑或反对“鱼快乐”。
所以,庄子相信“鱼快乐”是他的自由,惠子质疑“鱼快乐”也是他的自由。
(但他们想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的理论时,则必须要拿出经得起质疑的证据。)
在科学事实没有给出定论的时候,即使相反的结论也可以且应该被讨论。科学都是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下慢慢演变的。
1、质疑
在提出独创性的新理论时,我们往往已经有一个还不错的旧理论了。
所以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步步紧逼又逻辑严密的质疑来找出旧理论的缺陷。
伽利略是实验科学的先驱。靠的就是发现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漏洞,然后不说废话,直接用实验一个个地打脸。
牛顿力学的弱点呢,牛顿大神自己就认识到了,所以还想了一个水桶实验来支持绝对时空观。牛顿观点的本质是:根据圆周运动的特性,真空中的水球,如果是椭球体,那么能够推出水球在转动;如果是正圆球体,那么可推论水球没有转动。可是运动是相对的,茫茫太空(真空)中一个变扁的水球,是在相对于什么参照物转动?牛顿认为是相对于绝对的空间。
后来马赫认为旋转水桶水面的爬升/水球的椭圆化是因为相对于天体的运动。马赫是对的。这个观点后来也启发了爱因斯坦。
所以,首先缺少不了毫不留情的质疑,即使是牛顿说的,只要证据不充分科学家就可以选择质疑。
2、相信
玻尔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他选择相信自己创造的对世界的新的理解,并把它表述成了哥本哈根诠释。
而爱因斯坦和玻尔旷日持久的论战所关注的就是哥本哈根诠释。爱因斯坦始终认为哥本哈根诠释是一派胡言。于是不断地在会议、在论文上质疑玻尔的观点。还提出了诸多实验,还有著名的EPR佯谬,爱因斯坦用亲自预言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证明了玻尔的观点。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实验都支持哥本哈根诠释,上帝就是掷筛子,物理学就是有非定域性(nonlocality)。
玻尔在爱因斯坦的质疑下继续相信并巩固自己的结论,才能使得哥本哈根成为量子力学的圣地。
恰巧玻尔的思考习惯是,用一天时间提出最疯狂的假设和理论,尽可能地信任各种理论的可能性。第二天则用最严苛的态度来质疑自己第一天的理论。如此反复。
玻尔的这种在质疑和相信中不断变换的思维方式就是科学家的楷模。
关注天下网吧微信,了解网吧网咖经营管理,安装维护: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