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认为只待一张罚单就落听的高通反垄断案,依然充满变数。近日,外媒报道称,高通在中国反垄断案可能面临10亿美元罚金,但与此前市场预想不同,高通拟提出抗辩。一方面,高通需要为垄断付出代价,但另一方面,又需要维护自己的商业模式,尤其是中国市场专利授权业务,高通最终将迎来怎样的“罚单”?
罚单仍“难产”
迄今为止,发改委与无线芯片巨头高通的较量,已持续一年之久,舆论发酵中间,甚至卷入了一名国内知名学者“受雇”高通的争议。这也是近年来时间最久,且迟迟未能定案的反垄断官司之一。
在此之前,中国执法机关针对国外巨头进行了反垄断调查,三星、LG等跨国企业,因为面板价格操纵,曾被处以3.5亿元高额罚单。市场曾经预期,按照反垄断法1%-10%的罚金比例,高通可能面临最高10亿美元处罚,规模将创下纪录。
自2013年初,发改委官员首次公开确认调查之后,在此后数月,高通方面包括总裁在内的高管、法律团队,与发改委方面密集进行了至少7次以上的会谈。发改委官网披露信息显示,2014年12月5日,“双方就反垄断调查的最终处理方案交换了意见”,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表示,将尽快形成最终处理方案,按法定程序推进案件处理。
对于高通可能涉嫌违法的行为,发改委去年7月11日披露显示为以整机作为计算许可费基础、将标准必要专利与非标准必要专利捆绑许可等7项行为。但后续确认结果、相关证据,以及高通方面提出的所谓“整改措施”等详细内容,发改委和高通方面,均再未披露更多信息。
高通方面公开的口径依然是“配合反垄断调查”。
实际上,去年下半年之后,关于此案结案传闻开始陆续流出。去年年底,更有多家媒体报道称,双方已经达成一致,并已形成了处理方案,只是碍于当时复杂的中美关系局势,所以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公布”。
彼时,市场普遍预期,今年元旦之后,会有相关方案公布。但迄今为止,最终处理意见仍未出台。相反,关于高通开始“抗辩”的传闻,又开始游走市场。不过当记者就目前案件进展问询高通中国方面时,该公司表示,“目前尚没有可以披露的消息。”
对于所谓“抗辩”说法,高通中国称系市场传闻,不会进行评论。
下调2015业绩预期
反垄断调查迟迟未能落定,对高通业绩也产生了不明朗的影响。
1月29日,高通发布最新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都同比增长,但下调全年预期以及对中国反垄断处罚的担忧,导致高通股价当日下跌10.27%,市值一夜间蒸发了百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高通授权业务遭遇下滑。第一财季,高通来自授权业务营收18.83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9.69亿美元。
实际上,在对中国市场上,高通一直保持多面态度。其一方面表示,要配合中国监管部门反垄断调查,支持中国无线事业发展。但同时,在多个季度财报发布会上,高通都曾提到过,中国知识产权状况尤其是很多中国手机厂商未获得高通授权,给高通造成损失。
对于高通专利授权等问题指责,恐怕难以一刀切方式简单处理,其商业模式,对于中国手机厂商到底利害如何,是一个“又爱又恨”的纠结选项。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像华为、中兴等无线设备厂商,经过多年发展,也有了比较雄厚、核心的专利积累,需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话语权,高通的一些专利授权模式,就显得比较霸道。但更多缺乏专利,甚至需要依附或者获益于高通的厂商,可能为高通备受争议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保护伞”作用。
去年底,小米手机曾在印度陷入“禁售风波”,遭遇爱立信方面诉讼,不过很快就被解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高通与爱立信方面,有相关专利授权协议。
iSuppli分析师王阳也认为,在专利授权和市场垄断等问题上,高通确实有不太合理的地方,包括整机收费、过期专利授权、捆绑等方面问题,但要完全实现按芯片收费,或者打破高通捆绑以及授权协议等方面,涉及高通商业模式,并不会轻易变动。
他同时认为,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在专利授权上,中国厂商可以获得类似苹果那样比较合理的对待,按照原材料和成本等来进行收费,“但苹果有这个实力和话语权。”
前述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授权业务发展放缓的情况下,高通在反垄断处理上,肯定不会轻易低头,因为这不单单是一笔罚单问题,后续更可能影响高通商业模式,如果中国市场一旦打开口子,其全球商业模式解释将成挑战,高通需要考虑其他地区市场是否会有连锁反应。“对于高通来说,反垄断肯定会带来一定成本和代价,但其自身还需要在中国发展授权业务,这个平衡,各方都要博弈。”
关注天下网吧微信,了解网吧网咖经营管理,安装维护: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