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梦溪笔谈》中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
就宋元时期的文献来说,南宋周必大的《周益文忠集》卷一九八《与程元成给事札》中有记载:
“近用沈存中(括)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这一方面说明南宋时有人曾使用活字印刷法印书,并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偶成”一词提示我们,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消遣性,是为满足个人的好奇心,而且当时社会上的书籍印制业,一般并不采用此法。
辛教授又举一例说明:相当于南宋末年理宗时,在蒙古统治的北方,一位隐居今河南辉县的士人姚枢让弟子根据沈括的记载,用泥活字印制《小学书》、《近思录》、《东莱经史说》,广为散发(事见其侄姚燧撰《牧庵集》卷一五《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
元初王桢在《农书》卷二二附自撰《造活字印书法》中也有记载,当时有人用锡铸活字印书,但是并不成功。
可见,至少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在印刷业中的使用并不普遍,更大范围使用的还是雕版印刷。
问题三: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真的是既经济、又便捷的重大技术革新吗?
由上一问所得的结论,不免引出第三个疑问:既然活字印刷尚不能成为印刷业应用的主流技术,那么,它真的如教科书所言既经济又便捷么?
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在技术上有一个重大差别,就是雕版印刷的每一块书版,都是一个整体,而活字印刷的书版,则是由直接接触纸张的活字“字钉”(古人称作“印”或“字印”)与承放这些字钉的“版片”(古人或称“字盔”、“字盘”)两大部分组合而成。这两部分的材质,既可以基本一样,如元代王桢用的木活字印刷,以及清代的武英殿聚珍版,字钉和版片都是木质;也可能大不相同,如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字钉是泥质,而版片是铁质。
从传世活字印本来看,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方法在技术上有两个明显的弱点:
清乾隆活字印本孙星衍著《京畿金石考》
一是由众多字钉拼合而成的印版,版面往往高低不一,很难做到像整块的雕版一样平整,从而导致印刷品纸面的墨色,会随着字钉的高低起伏,乍深乍浅,忽浓忽淡,字与字之间,差别悬殊。
二是拼凑组合成为版面的这些活字字钉,其字行排列总不如手写的书版字迹一样整齐,往往东歪西斜,使印刷品看上去很不美观。
因此,要想让读者乐于接受活字印本,或是扩展活字印刷技术的应用范围,就必须设法尽量减低这两项弱点对印刷效果的影响;而恰当选用版片的材质或合理设计版片的样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可见,活字印刷术并非如教科书所述的那般“既经济又便捷”。
至于“隋唐之际中国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以及“宋代书籍印刷已经采用了彩色套印技术”的论述,辛教授认为,同样存在与历史事实不符的问题。辛教授的新作《论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刊于《中国文化与典籍》第16辑)即是对相关问题作出的讨论。
关注天下网吧微信,了解网吧网咖经营管理,安装维护: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