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电子巨头松下集团在2014年春季劳资交涉中公开宣布,将向外派往中国的员工发放污染津贴。这一津贴以中国部分城市高水平的PM2.5值作为依据,补偿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他们的身体危害。中国籍员工则不能申请该补贴。此举一出,网友多认为中国员工遭受歧视,网络上一片讨伐之声。
“雾霾津贴”的由来
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将员工派往海外的发展中国家时,通常会为员工发放高于派驻国家的薪酬以及困难津贴(hardship allowance)。这种补贴是一种为员工福利着想的心理安慰。作为企业对员工的关注,这种补贴毫无疑问是合理的,也是很人性化的。毕竟,第一,人们通常不愿意离开熟悉的故土,尤其还是去到欠发达国家;第二,驻外开拓市场需面临迥异的人文、地理环境,势必不如在本土来的得心应手。一般来说,一家跨国公司给本国国籍员工发放的薪酬都是按照母公司所在地来决定的,那意味着,在中国的同一家跨国公司工作的中外员工,他们的薪酬注定不平等。但这从两国之间的消费水平、货币汇率上来看,是无可厚非的。
记者采访了一位在以生产照明、家庭电器、医疗系统为主的欧洲某大型跨国公司工作的朋友。据他反应,派驻到中国的欧洲员工,享受的是母公司的薪酬,同时还在中国拥有各种补贴: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补贴。但是没有“雾霾补贴”这一项,也没有名目上在列的环境污染补贴。
其实早在2013年1月27日,湖南省人大代表李国武舅曾向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给室外劳动者发放重度污染雾霾天气津贴。
在国内对于劳动者没有出台相关津贴措施的现状下,松下集团对于员工的健康重视程度的开头倒是令人尊重,但是,区别国籍对待的结局却出人预料。
松下发放“雾霾津贴”并非首创,2013年4月,东芝已经开始给常驻北京、上海两地的日籍员工支付“危险补贴”。而在当年12月,考虑到北京PM2.5空气污染问题趋于严重,日本外务省开始研究从2014年起增加在北京工作的日本驻华大使馆职员的补贴金额。
但是纵观欧美以及韩国等大型跨国公司,首次将“雾霾津贴”问题拿到桌面公开化的,前无古人,后来者却有松下。
是歧视中国员工还是策略失误?
记者有一位在微软、IBM、SAP、甲骨文等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工作过15年以上的朋友迈克,他觉得此事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就国内而言,即便是从东部沿海地区派遣到西部工作,被派驻者的工资也肯定是以东部沿海水平发放,而这肯定远超于被派驻地,但是薪酬属性由许多因素决定,这是合理的。而日本派遣员工到中国来工作,不谈薪酬差异,由于中国确实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客观事实,从管理层面来说,发放激励性质的补贴,也合情合理。
第二,松下公开化对于员工区别对待的策略,让人无法理解。除了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激化民族矛盾,伤害员工感情,似乎没有产生任何正面意义。
同时,迈克认为,日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理念相教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亚洲企业普遍存在对员工以“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模式,而欧美则更讲究公平、透明、宽松,更为人性化。
对于派驻中国的日本员工,松下无论是为了消除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抵触情绪也好,还是为了从人性化程度去为员工的健康埋单也好,都是值得中国社会学习和关注的。现实是,补贴也买不来健康,只能从心理上带来些许安慰。令人无法理解的,戴着同家公司的工牌,出入在同一幢大楼里忙碌的员工,却被一项“雾霾津贴”以国别划分出了楚河汉界。
对于整个公司来说,中国员工也同样贡献了价值,并且他们的健康也与日本员工一样,正在受到外界的侵害。在松下的雾霾津贴公开化之后,对于中国员工来说,心情是否类似于眼睁睁看着大人救起了身旁溺水的小伙伴就离开了?
相对其它外企在这项津贴上或存在的粉饰行为,松下的大张旗鼓无可避免把事件引入了争议范畴,记者对于松下方面的举措其实也充满疑惑。但是从昨天到现在,记者通过邮件发送至松下集团中国公关部相关负责人的问题却迟迟未见回复,从昨晚至记者发稿时为止,短信仅回复“在确认”,电话也在打通之后很快被掐断而陷入忙音……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